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1年11期 > 〖中篇小说〗唯水年轻

〖中篇小说〗唯水年轻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8-27 16:39:59

这次回乡,是接了个活儿,去拍那片些许混浊的海。摄影还未正式开始,我跟两个队员一起划着船,在水面上寻找合适的拍摄点。晨色笼罩,船身尖锐如刀,切割荡漾的水面。我正盘算着下水后该怎么拍,便听到了曾祖母过世的消息——摄像机和我的眼睛都得闭上,螺旋桨转向,小船掉头……我得奔丧去。房屋、石磨、石棺……以海岸线为对称轴,岸上的一个个渔村,倒映下去,海里也有一个个村庄,只不过那里毫无人烟,是鱼虾的聚集地。很多年里,那片龙宫,是我的谜,也是渔村所有人的谜。龙宫之上覆盖着的那片海,我是熟悉的,虽然对小时候的我来说,那是一处禁地——当伙伴们扑打着水花,游向传言里的龙宫,我只能在岸上,用目光追逐他们踢出的水花。当然有忍不住的时候,我扑进了苦咸苦咸的海水,双臂旋舞、双脚踢夹,可还未真正潜入水底看一眼,换来的,便是父亲用绳索绑住我的双手,把我悬挂在一棵木麻黄树上。几分钟后,绳索捆着的地方,从痛变得麻木,最终,上半身都不属于自己了。很多年后,我好像还能在手腕上看到绳子的印痕,看到当年的夜晚:海风让悬挂着的我失控,月光在水面上碎成银光。我被悬着,有时会想,会不会忽然有高大身躯从海上立起,月光像水银一般从他的头顶倾倒而下?海神……顶天立地的海神……并没有身躯立起,可海面下不绝的涌动,是不是他在潜游、叹息和伺机而动?那么多年里,打骂的阻碍和拦截,没能让我完全隔绝于那片海。

小船折返,渔村扑面而来,我很少以这个角度看我们村。是的,这些年,我潜过很多地方的海:出海,又从永不止息的海里返回岸上,可那都是别处的海——甚至有不少国外的海,我何曾这么看过这个渔村呢?我成了一名水下摄影师,家人想不到。我有时拍摄结束,倦怠感袭来,在异国他乡的海边酒店里躺着,潮声不歇,我头脚颠倒、心神不宁,夜色把我往海底压——倒也不是孤独,就是感到荒谬。因为这工作,父亲几乎成了我的死敌,有一回我携带摄影设备回渔村,设备差点儿被他摔坏,还是曾祖母斜站在门槛那儿,用冷冷的眼神,抢回了我吃饭的家伙。由于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消失于茫茫大海,曾祖母不让父亲下海,父亲则不让我下海——出海成了我们家的禁忌。

小时候,父亲打我的轻重,与我跟海水的距离成正比。父亲盘算过村人口中的那些魔咒般的风言风语,他避开了,可他害怕会转移到我身上。我一直被他强按住读书,可我最终学了美术,毕业后在北京宋庄待过两年,有半年时间不间断地看画展,把自己看得反胃了,再也画不出来——我就拿着相机乱拍。也不知怎么的,我忽然就开始拍海底,画面里净是些鱼虾蟹贝和水草珊瑚礁。在中国,搞水下摄影的人并不多,我接到的活儿不少,许多地理杂志、手机公司都找到我……水下摄影师的稀少,很大程度上源于很多摄影师水性不行,我无法想象,一个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坡上的摄影师,可以扛着机器在海底游弋。而我即便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潜藏在骨子里的水性还是超过大多数人。我起先并没有跟家里说我拍的是水下,他们觉得我不好好在一个单位朝九晚五,是个朝不保夕的无业游民。后来是省内一家报纸,在一个京城的摄影展上采访了我,有些人拿着报纸找到父亲的饭店,向他竖起大拇指,我才暴露了。若不是我远在北京,父亲几乎就要抄着饭店里的砍骨刀翻山越海追杀而来。从那之后,我和他的关系成了拉紧的弦,稍有不慎就会绷断。每年春节返乡过年,他差不多天天跟我摆擂台。他反复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是:“你做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要下水?”每到这时候,曾祖母用她的拐杖敲敲门板:“我们家的人,离得了水?这些年,你不也靠海吃海?”曾祖母指的是,父亲那家饭馆是一家海鲜店。父亲看着我的强援,把别的话尽皆活埋。

可现在,我的强援永远离开了。

打电话告诉我曾祖母过世的,是父亲。当时我在小船上晃荡着,信号不是太好,风声灌耳,我接了之后,有一阵没听清,就挂断了。接着铃声又持续地响起。这情况太少见了,父亲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有时不得不找我,也是母亲用她的手机拨通后,一阵闲聊,才试探性地说“可能你爸有什么事”“跟你爸说两句”之类,把手机递给他。父亲的连续拨打,让我心生慌乱,只好接了。他的声音在风中起伏:“你在哪儿?”我心想他是不是听到我回来的消息了,为避免后面的拍摄麻烦不断,我含糊着说:“爸,忙着呢……”那头提高了声音:“我不管你现在在哪儿,能多快就多快,赶紧回来。你——曾奶奶——过——了!”手机掉到船板上,发动机带动的船桨击水的声音,也没能压住父亲从手机喇叭上发出的吼叫。

回来这两天,为了避免跟父亲的冲突,我没跟任何熟人提及,把故乡当异乡,晚上住县城的旅馆,白天就准备着拍摄事宜。今天一大早,晨色尚未从海面上褪尽,便听到了这个消息——我最后悔的,是没能回老家见见曾祖母。让小船回返时,队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可他们也看到了我的脸色陡变,拍拍我肩膀,没说什么。小船靠岸,阳光晒得沙滩发白,好像那不是沙子而是白花花的盐,眼睛一瞄就被刺伤。对,就是这种白,独属于我们渔村的白,即使看过许多个国家不同的海,这里还是独一无二,这熟悉的热和白,把我掳回旧日。在这里,我闭上眼睛也能走回自家的院子。密密麻麻椰子树的掩映下,海风常年灌入院门如风洞。

家里的十几个人站在院子里,都眼珠泛红,有人眼角的泪还没擦干。估计没人想到,父亲打电话过后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回来了,眼睛齐刷刷瞪着,嘴唇颤动,想问什么话,又没有发出声来。我知道他们想问什么,直接说:“省里有个任务,我刚好回来了。”母亲抹抹眼,拉了拉我的手,她也知道我最想问什么,低声说:“你爸送菜回来,没看到你曾奶奶起来,推门就……昨天我回来,看她还好好的……”父亲的饭店开在镇上,家里人都在镇上住着,可曾祖母坚持住在渔村里,年过九十岁的她,没什么病痛,还能每天自己煮饭。家里人每天送肉送菜回来,帮她做好一些事,又会返回镇上。今天父亲回来,看到她已经……我们永远没法知道她咽气的具体时间。

家里人自动分开,父亲走到一边的台阶上蹲下,把一根烟塞进嘴角,发抖的手滑动打火机。曾祖母就从分开的缝隙里显露出来。一块木板放在屋子中间,铺着白布,曾祖母躺在上头。堂前八仙桌上,烧香点烛,熟悉的呛鼻味。我走到八仙桌前,取出三根线香,在燃着的蜡烛上点着,插进香炉,跪拜在曾祖母面前。眼前模糊,水雾遮挡眼睛,我试图看清楚,仍是被过滤了一些,只见到曾祖母脸色平和。她嘴角微翘,好像是笑,好像昨夜到来的死亡,是她期待已久的事件——是的,对于在时光中空耗那么多年的她,这一刻的到来,是该欢喜的。她昨夜躺下之前,会不会已经知道這一刻会到来?她不像死去了,灰色还未笼罩她的脸,她的手好像还能握紧拐杖,顶向地面,在沙地上留下一个个印痕。

可能我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家里人的计划——在他们的预计中,我至少要一两天才能赶回,他们还有时间安排曾祖母的后事,可我“说曹操,曹操到”,倒给他们出了难题:如何快速而妥当地把曾祖母葬下?这让人手忙脚乱。我们这个县,尤其附近村子,无论活着时多么尊贵,一旦过世,便迅速“贬值”,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村人很快躲避开,直到逝者下葬后,村里才渐有人烟。所以,无论谁家有人过世,族里人几乎都是当日便把人葬下,极少有停灵守灵之说,若有人因外出奔丧不及,至多宽限一两天便葬下。这习俗的由来,有老人都往前推到清末了,说是一场大瘟疫带来的心理后遗症。据说当时鼠疫横行,人都是断气即埋,迅速逃离坟坑,哪还敢停灵守灵。此时,村人已经撤光了,留下一片空荡荡,无数双耳朵正等待我们家出殡的声响。

父亲召开家族会议。因曾祖母前几年就过了九十岁,坟地也是她早就选定的,这就从容了一些。眼前最紧要的事有两件:一是去请主持葬礼的师傅公,安排葬礼的各个环节;二是得迅速下海,到海边水下的“龙宫”里,捞上一个什么物事,好随着棺材一同埋下。第一件好办,一个堂兄自告奋勇去邻村请人了;第二件,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某一年,村里有一个老渔工在逝世前交代,让儿孙下葬他时,把他从海边“龙宫”里捞起后一直丢在院子里的一块石磨随他葬下,这习俗便逐渐传开了,人们总会在葬礼时,埋件什么水里的东西才安心。这事,当然由家里的男丁负责。

“我下水!”父亲绷紧的神经一直没放松,这话好像是出征前的壮胆。曾祖母那么大年纪了,他心里早已预演过多次她的过世,可下水这件事,终究是他的心结——毕竟,他躲避海水躲了一辈子。父亲越是信誓旦旦,我越能看出他的胆怯,若不是悲伤覆盖,我可能会笑出来。我说:“爸,我去吧。”父亲说:“你觉得我不懂水?”我说:“你是不懂水。这些年,我潜了全世界的海……”说到我的工作,父亲的脸又黑了。我说:“爸,要是你今天没给我打电话,我也会下水的,我这次回来,就是下水拍东西。反正都是要下去的,我来吧,你在水池子洗个澡都手脚发硬……”

父亲沉默。作为曾祖母的孙子和曾孙,他和我是她最亲的人了,这任务只能由我们来完成。而即便他随时都有着对我没来由的暴怒,他也觉得我比他更适合下水。当然,在他心里,最适合下水的是他的父亲——那个早已消失在各种语焉不详的传说里的水手。绷紧的脸皮松懈了下来,他长叹一声:“别捞太重的,随便捡块轻便的就行。”轮到母亲脸色变得难看了,她是在担心即将下海的我。父亲猛地站起来:“你下水吧。我带两个人去县城,把寿衣、棺材和香烛买回来。”

我的潜水不是在国内学的。当时跟一个友人一同报了名,还没下海,教练还只是在泳池里跟我们讲换气和手势,那朋友热血上头,从泳池边上扑进水中,力道太猛,撞破了额头,鲜血不断涌出,他的潜水之旅便停止了。后来,天气不太好,我跟着教练下海时,海水混浊,荡漾的海水把我的胆汁都摇出来了。看到眼前漂浮着的呕吐物,我特别羡慕那个在泳池里撞破头,此时正在沙滩上享受海风的朋友。小时候父亲的棍棒没能阻止我下海,可我也从没潜入过故乡的这片海。

接到省里的这一拍摄邀请之前,我查看了一些别人拍的照片和视频,也查看了一些文字材料。那些照片和视频,勉强可看而已,并不太讲究,可画面上那些水底的房屋、石磨、牌坊、石椅,甚至碗碟等,还是冲击着我的心。所有的照片都在告诉我,这里,曾有人生活过,但,海里当然是没法住人的,谁会来修建这些水底建筑呢?我当然不会像村里的老人传言的那样,把这里当成龙王的宫殿或者一个海南岛版的亚特兰蒂斯;这当然也不是什么人修建的海底墓群……事实上,这时代搜索太方便,一些古旧的文字资料,若隐若现地揭示着水里的真相。

队员给我备好了潜水的装备,虽然这一趟另有任务,我还是带上了一个轻便的照相机。入水的一刻,随着水压的加重,我浑身松懈了下来,曾祖母过世的悲伤,暂时被海水隔绝开了。太阳光穿透海水,在水中形成各种光纹,像围绕在我身边的结界。很奇怪,此时我彻底安静下来了,好像这是独属于我的空间,给了我莫大的安全感,婴儿在母体里也是这样的吧?这种感受很难说清楚,我并非那种害怕见人、恐惧喧闹的人,可这些年我一次次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咬着呼吸器、扛着相机下水,倒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在海水里,可以变得更加自在,心里也更平静。对我们家来说,“水”是诅咒,可我没法摆脱,得一次次躲进水的包围圈。

此时的能见度不错,海水却依然有些混浊,越往深处,越是看到各种淤泥漂浮。潜到八九米的时候,隐隐约约中,出现了传言中的“龙宫”。一排排残破的墙,倒塌在水中,往一侧潜游,还看到了石块垒成的水井。牌坊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毕竟它们都是以巨大的石块雕成,靠近之后,能看到上面雕刻的各种花纹。已在照片和视频上看过类似的画面,可当它们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即使被水环绕,我还是觉得身体在燃烧。各种石块,被淤泥、海藻覆盖,可它们仍倔强地显露着自己。有不少没完全倒塌的石楼,我穿行过去,进入另一个时空。在以往,我在水下拍攝,镜头和眼睛多是对着珊瑚、游鱼和水草,那些活物里,藏着大多数人对海底的想象。而此时,当这些毫无气息的石头出现,空荡荡之中,人是缺席的,可我好像又看到了人影幢幢。我没有打开相机——唐突的拍摄,对这一片水域的遗存,是一种不敬。我摆动双腿,在各种石墙里漂荡,把一切交给眼睛。

我没忘了自己是来干吗的,但我并不着急,我甚至找到一堵断墙,背轻轻地靠着,我需要在这里静坐一会儿。如果有人此时从我的头顶游过,看到我以某种怪异的姿势,在这海底的断墙边入定般坐着,他会不会吓破胆?他会不会以为看到了神话、漫画中的海底之人?多少年前,这墙还未断,还未泡在水中,这里应该住着一对夫妻,他们在屋内讲过悄悄话;老迈的慈母,也曾站在这堵墙前遥望儿孙的远足,挥舞的手折回,擦了擦眼角的潮湿……来不及再乱想,在氧气变得稀薄之后,我伸出手,在断墙上摸索着,抓到了块什么,已经被青苔覆盖,也没看清,不管了,缓缓释压,上浮。回到小船上,队员帮我卸下装备,我湿漉漉地呆坐着,任由海风袭来。两个队员不敢多问,别说他们,我也不知道此时自己在想什么。

我呆呆地看着拿上来的那块东西,不知道合不合适陪曾祖母下葬——那是一块石杵。

父亲

父亲是真的没水性。

海在那里,荡漾的海面就是最大的诱惑。父亲不是没有过沉迷游水的年纪,可在村里,他是没有玩水的伙伴的。每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少年,都收到了家里的警告,不能跟他一同下水,否则打断腿——把一个祖父、父亲都消失在海里的人拉下海玩水,没人可以承受可能出现的意外。即使没有别人整天盯着,父亲也觉得海水有一股把他往岸上推的力道,有一圈拒绝他靠近的防护罩,当步子移到离海水还有二十米的时候,他的小腿开始颤抖,小腿内侧、后背冒涌细微的汗珠,麻痹感增强,他不得不后退到一个安全距离,望着日光在海面上碎成闪耀的金黄——他想向前,却只能退后,退到一个让自己痛哭的距离。当眼睛被苦咸苦咸的液体浸泡,眼角一阵黏糊糊,他没法分辨,这液体到底是咸风携来的海水,还是涌发自他枯竭的眼眶?

对他来讲,海水是一张巨大的口,随时要把他吞噬。我不知道当年曾祖母给他灌输过什么念头——或者,根本不需要,村人的传言,就足以把一个个宿命般的说法悬在他的头顶,毕竟,他的祖父、他的父亲虽然出海的理由不一样,但都是从海上消失的。对于海水,他有着本能般的恐惧。但即便恐惧,他会不会也幻想过,有一天跳到海水中击浪呢?或者,他会不会想去探寻他的祖父、他的父亲,到底是如何消失在海上的?海边人家,倒追起来,家家户户难免都有人葬身海底,那种全家好几代都能从海上安然归来的,反而是极为罕见的奇迹;可即便如此,曾祖母的男人、儿子全都出海未归,面对着她唯一的孙子——我的父亲——要说她不担心他下水,又怎么可能。她越是长寿,越是以不健壮却足够坚韧的身体抵御时光和海风的侵蚀,别人看她的眼光便越是怪异——好像她以多次击退阎王的长寿,熬死了家里所有的男人。

在村里的年轻人都随船往外走的时候,父亲闷着头,在自家为数不多的田里耕种。船在港口靠岸后,从渔船归来的年轻人相互簇拥着,犹如过节。船上狭窄的空间,限定了他们的步履,虽然他们可以在海水中划游,但那种摇晃与动荡,总是没那么踏实安稳,他们要回到岸上之后,才把憋在身体里的一切发泄出来。父亲也会被他们拉上,他不是太愿意参加这些聚会,但架不住那些人黝黑有力的手臂。在鱼肉焦香、鱼汤翻滚之时,父亲耳边充斥着从同龄人口中吹出的海浪和风暴。父亲闭口不言,可耳朵没法闭,话语的浪花四溅,让他有些晕。父亲的左额头,有一块清晰的疤痕,像一个畸变的“逗号”——那是他年轻时有一回,跟那些海上归来的水手吃喝后留下的痕迹。以父亲后来嘴巴锁死的脾性,当然没有仔细跟我讲过这件事,可从曾祖母的叹息中、从其他人的唾沫星子里,也不难拼贴出当年的画面。不外乎,酒多话多之后,水手们喷着酒酸鱼腥,开始打赌,开始耍横……到了最后,不知怎么的,目标就落在了父亲身上。有人嘲笑父亲是只旱鸭子,一辈子躲着水。但父亲并不反驳,他点头哈腰:“是是是……我不下水……”他的服软,并没平息水手们的“暴乱”,有人喊了一句:“把他丢水里,看看他是不是真不懂!”父亲想跑,已经被手臂抓牢、举起,离开了那个杯盘狼藉的院子,迎向跳跃着的海风。任父亲如何扭动,也没法从那一双双铁钳里挣脱而出,他恐惧地呼喊,更放飞了那群被酒精麻痹的水手。他被高高抛起,重重地落入海水之中。夜里潮汐上漲,水虽不深,父亲乱舞手臂乱踢腿脚,沉得很快。水手们指手画脚,看父亲在水中扑腾却总是没法往岸上走,笑声更大。等父亲的动作变小,身躯没入水里,水手们的笑声才变静了,惊慌爬上他们的脸。有人说:“还真不懂?”立即有好几个人扑进水里,把父亲拖了上来。当时他的额头已被水里的硬物磕碰,正冒血,没下水的慌忙脱了上衣,绑住伤口——那疤痕一直没消。对父亲来说,这疤痕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水手们不会觉得他的不懂水性是装出来的了;甚至,有人不再炫耀出海,开始叹气,跟他说起海上的种种不易,船太小,海面和天空太大,风暴无常,吞噬一切……说着说着,还哭起来,父亲得反过来安慰他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父亲母亲结婚之后,母亲连续生了两个女儿,父亲和曾祖母都慌了,据说曾祖母暗地里拜访了很多民间的“大神”,祈求给家里留一个男丁。而母亲生下两个女儿之后,已被计生人员盯上,怀上我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疯狂地“吵”了一架,躲回娘家。后来又悄悄去了一个远房亲戚家躲着,直到我生下来。计生人员见我母亲长期不在,已有所察觉,但父亲一见到他们,便拉着诉苦不断:“你说,不就是吵吵架,怎么……人就不见了?丢下这俩女儿……”说得别人眼睛先红了。村里的年轻水手们,每次回来,就给他丢几斤鱼虾蟹,让他给女儿们尝尝鲜。直到我出生,生米成熟饭,计生人员也不能把我给捆了手脚扔海里,只立即把母亲拉去结了扎。后来计生人员多次上门,曾祖母倚老卖老不断周旋,该罚的也罚了,该捅的屋顶也捅过,这事算是过去了。

后来海南建省,热闹得很,父亲也跑到省城找机会。那时满大街全是夹着皮包的,有人昨晚还睡街头,醒来就成了百万富翁。父亲谨小慎微,水都不敢下,更不可能在这种时代浪潮中捞到什么,也不过是帮人打打杂跑跑腿,拿点儿辛苦钱。后来看到身边熟悉的人,暴发的有,死于非命的也不少,他总觉得好像自己也会跟某些传言里的人一样,不是死在街头就是被麻袋套住丢进海里。他慌乱地攒了点儿钱,就回到村里。可他发现,在省城时间虽然不久,可自己已经没法适应干农活了,便到镇上买了一个门脸,开早餐店卖米粉,米粉店后来成了三餐都卖的饭店。

我在那个时候,跟着家里到镇上生活。当时家里的最大问题,是怎么劝曾祖母一起住到镇上。那时,曾祖母已经变得无比随和了,也跟着到镇上过了一段时间,可两个月后,她还是迁回村里了。在那两个月里,她极力适应,可没办法,她完全没法入睡,到了白天,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人像漏气的皮球,一点点变小、变皱。父亲先开口了:“奶奶,要不,还是回村里?”曾祖母摇摇头。两个月后,瞧着曾祖母越来越没人样,父亲知道拖延不得,直接找来一辆车,就把曾祖母和她的衣物,全载回了村里。当时我还小,可多年之后,我仍旧记得她伸出手摸了摸我的耳垂:“你会回村里看曾奶奶不?”我说:“我不想上学。我想回村里给曾奶奶煮饭……”

那时的父亲母亲,就是移动的厨房,身上的油烟味盘旋在我的少年时代。每天一睁开眼睛,他们便在饭店里忙,除了衣裤,我甚至怀疑,油烟也渗入他们的肌肤里,每晚无论怎么搓,无论擦多少肥皂冲多少洗澡水,他们的身体都裹着一层油腻腻,蚊子落脚都会打滑。我甚至怀疑过我身上也这样,不然有时同学们为何看到我走过,便不自觉地脚步挪动,甚至还有人抽动鼻子?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和父亲开始闹僵的。我常常从镇上跑回村里,悄悄和伙伴们浮游在海边,发现后的父亲无论多暴怒,无论用多少回的吊打,也没能阻止我一次次往海里跳——在父亲和母亲的眼中,我肯定会把自己的命丢在海里。母亲有好多回对着我叹气——我离她越來越远,终将消失于她的视力范围。当时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叛逆或者说故意找碴,可能我更单纯的想法,只是想用海水一遍遍洗掉我身上挥之不去的油烟;洗不掉,那就蒙上一层海盐的咸腥,以一种难以忍受的气味,覆盖另一种难以忍受的气味。

日子在镇上稳定之后,父亲也难免有出神的时候,他也曾在别人的鼓动之下,出过一次海。那是一条出近海的小船,大半日即回。这一次之后,父亲再不敢提出海的事,有人忍不住问他怎么样,他绷着脸没回答。后来,有人从船家那里套到了话,说是父亲从上船开始,就眩晕呕吐;船远离岸边,周围一片蔚蓝的时候,他已经没东西可吐,只是干呕。船家被他吓到,他们见过晕船的人,但晕到这程度的也是罕见,匆忙返回,连网也没撒。父亲觉得误了船家一天工,心有愧疚,点头哈腰把人家请到店里喝了几次酒。这一次后,父亲彻底死了心。我怀疑,父亲那么痛恨我下海,除了那个笼罩在我们家男人身上的“诅咒”之外,还有他对自己无能的不甘,对我水性太好的嫉妒成恨。可即便是这样,大海的诱惑在他心中也未全然熄灭,他对海水如此痛恨,又在某种想象中,做着征服大海的梦。

我也是在好多年后,才知道父亲并没有我所想象中那么软弱,他也曾试图战胜恐惧,用自己的方式接近他所畏惧的大海——比如他之后与人合开水产养殖场。当时我们家在镇上稳定下来了,赚得不多,但饭馆一开,每天的收入也是看得到的。父亲想与人合开养殖场,母亲几乎闹得要离婚。和母亲几次“战争”之后,父亲还是把不少钱投入进去了。起初的两三年里,父亲基本放弃了饭店的生意,母亲成了掌柜。父亲时不时往海边跑——那是一个海湾,他和别人投资的网箱都在那里——沉在海水中的网箱,游着投放的鱼,也游着父亲关于大海的梦。那时的父亲,话最多,他每次开口,都是:“我们那水里……肯定……”那两年里,父亲几乎说完了一生的话,他滔滔不绝,全是关于水里的鱼虾。我能感觉到母亲的不安,可她没能寻出不安的根源,没能在父亲话语不绝的时候,送出干脆利落的反驳。那两年,养殖场也确实赚到了些钱,也带动了饭店生意,父亲从养殖场直供店里的鱼虾,鲜活不说,也比别家店要便宜得多,母亲这掌柜开始当得乐呵呵。转变出现在父亲参与养殖场生意三年多接近四年的时候,那年夏秋之交,台风将至的消息一直在收音机里蔓延,父亲变得无比焦躁,我们整天看不到他——他在养殖场准备抗击台风。所有的准备,后来被证明都是徒劳,那场风太大,从海南岛东面扑来,席卷了一切,所有的东西,都朝西面倒。

台风过后,父亲病倒,人只剩下一副骨架,一年多没恢复过来。那一年多,父亲是和某种药味联系在一起的。曾祖母住到了镇上,每天给父亲熬药,她时常伸出带着药味和柴火烟熏味的手,摸摸我的额头。在曾祖母的只言片语里,我知道了父亲在养殖场的投资,被台风席卷而去,他们为抗击台风而做的准备,也全都葬进去了。父亲还好,人病了,在药汤的呼唤里,算是捡回一条命,与父亲合伙的那个人,所有身家都丢在这场风里了,没熬过去,趁着家人不注意,给自己灌了半瓶农药,人也没了。曾祖母像是无意中说着这些,又不时提醒我:“你啊,要看紧你爸,别让他出事……”当时的我不明白,本不习惯镇上生活的曾祖母怎么在镇上待了那么久,后来想通了,她是要盯紧她的孙子,不让其毁灭于一场台风的尾韵。

那也是曾祖母跟我相处最多的日子,即使镇上不如村里让她舒坦,她仍会每天醒后,便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头发梳理得丝毫不乱——她是一个骄傲的女人,还将继续骄傲下去。我也是在那时,听到她说她儿子我祖父的事,也听到她说曾祖父的事——在她口中,我祖父和曾祖父永远年轻,而且,曾祖父要更加年轻一些。曾祖父几乎在还算是少年的时候就离开她,于是,在她记忆里,他是永远的少年。她有时也会看着我发呆,清澈的目光从她的眼射出,我被看得不自在——她好像看的不是我,是另外一个人。

我年纪小,不懂安慰人,可我感觉到了她心中藏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幽暗角落,月色清冷,无人光临——就像她一个人住在那空荡荡、只有咸风侵蚀的海边老家。有时,我几乎就要憋出几句什么话来了,几乎要懂得怎么安慰她了,她盯着我的目光却忽然变得温柔了——她又是在看着她的曾孙了。我快要憋出的话,瞬间消散了。她用手中的木棍撩拨炉火,药罐的盖子在气泡的咕嘟咕嘟中被挺起,中药的气味排山倒海。她褐色木藤般的手指,抚摸我的脸:“以后,你不要老是下海游水了,别气你爸。他病没好呢,别再气他……”那中药味飘荡的一年多里,我好像再没下海,父亲从中药中缓过来之后,没了心气,大海的诱惑再也没能抵达他。他心无旁骛地在小镇饭馆的厨房里忙前忙后,油烟一天天熏着他,他一天天被包浆,身躯肥胖,肤色黑亮。

扬波

我曾见过飞鱼。

当它们一只只跃出海面,开始滑翔——虽然滑翔的距离并不远——你便会有挥手和呐喊的冲动。是的,它们在海水的蔚蓝里,极力想逼近天空的蔚蓝。做水下摄影这些年,我去过不少国家,见过各种各样的海。我曾到过挪威的西沃格岛——这已经算是北极圈内了——暮色降临,水边的木屋灯光亮起,紧挨着的雪山闪着白光,有一种蓝消融在这天色里,倾斜的屋顶上积有残雪。在这里,我自然是不敢下水的,可这里也有渔船,渔夫们是如何迎着这些冰寒出海捕捞的呢?我很想多待一些时日,跟随当地的海上勇士们,在某种极限之冷中,想象我祖父在中国南海的烈日下迎战热风。我自然也去过马尔代夫,多次在海底拍过各种水下的生物,日光猛烈之时,水下十多米,仍旧能看清画面,我拍过那里的护士鲨——关闭了闪光灯,用自然光,镜头里有一种庄严的蓝,护士鲨自如的身姿,让带着沉重器械的我,顿感人之所以为人的某种无能。我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遭遇过台风,看着风暴中的一棵棵椰子树几乎要被连根拔起随风而去。风也把海边老家的记忆吹来,当年曾祖父,也是在海水中央,遭遇并消失于这样一场风暴吗?马尼拉风暴之前两天,我还在夜里深潜,拍摄各种色彩斑斓的鱼,它们的长相没法描述,造物主把这些怪邪的“作品”,都藏在光线不及的深海之下。我不会跟人说起,拍到这些生物之时,由于潜得太深,我脑袋眩晕,可海水的包裹,让我不觉危险,而有某种奇特的温暖……我拍的照片在不少地方展览过——其实,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去哪儿、不去哪儿,好像已经不由我自己决定了,拍摄邀约前来,若恰好踩中我的兴趣点,答应后,邀请方便会安排好出行线路,我拎上行李和拍摄设备,赶往机场即可。起初,那些照片出现在那些高精度、大开本的摄影杂志上,还是挺兴奋的,可很快也就习以为常了。在不少讲座、网络视频节目里谈到水底拍摄的时候,我没多少兴奋,倒是担心这些节目辗转被父亲看到后,引来他的轰炸。我时常能收到各家手机公司宣传部门寄来的最新款手机——如果他们的手机主打的卖点是防水和摄影。他们一般还会寄出合作的邀请函,希望我能用这款手机,拍摄一些能体现其功能和卖点的照片。我答应过两家公司三款手机的合作,我拍摄的一些水下照片,出现在那三款手机的发布会大屏幕上,也挂在其官网上,作为其宣传照。我逐渐不太接受此类的合作,是因为国内的手机更新速度太快了,若专门干这个,就做不了别的事了。而飞鱼,我就是用一款手机拍到的,有照片,也有视频,那视频被剪辑、配乐之后,飞鱼振动水面水珠弹射的慢动作,让那家手机公司在微博上吹嘘了小半年。

有一日,我在北京一家金融企业的总部举行的分享会上介绍海底摄影——也是奇怪,我参加得最多的,是各种企业组织的文化活动——海底生物的照片在幻灯片上一张张滑过,下面一阵阵“哇”。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人纷纷来加微信,有一个微胖的中年人上来握手,说:“老乡好,老乡好。”聊了几句才知道,他叫Z,并不是海南人,可他在海南一个景区任高管。他说景区内有一片冷泉,什么时候我回去了,请我去拍拍他们那片冷泉的水底。当时正是父亲跟我关系最僵的时候,说起回乡,顿觉山高路遥,我说:“多聯系,多联系。”之后,Z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特别活跃,几乎在我所有发出的照片下头点赞。有一年,他察觉我即将回海南岛过春节,飞机降落之后,把我直接载走,拉到他的那片冷泉周围,说不给他完成任务,就把我软禁,不放我回家过年。已是深冬,又是冷泉,这一次拍摄真是把我折腾得够惨。冷泉的那汪水很浅,最深处也不过刚到脖子,在这样的水中,要想拍出Z所期待的唯美画面,角度就变得无比重要。幸好那两天日光挺好,水草和一些小鱼在画面中无比斑斓——当我打着喷嚏把一张张照片放给他看的时候,Z说:“你帮了我的大忙,你帮了我的大忙……”那个春节,我一直在感冒的状态中度过,吃什么都觉舌尖麻木。听说了我感冒的原因,父亲春节期间一直和我冷战,曾祖母没多说话,又是给我煮姜块红糖水,又是给我把甘蔗烤热,希望那些冒着热气的甜水,能驱赶我体内的寒气——那么多年,曾祖父毫无音信,在某些身子有恙的日子里,她也是在甜水的一遍遍浇灌下,舌尖尝到一点儿甜味,才能活得下去吧?

当Z邀请我回来拍摄“龙宫”,我第一时间想起那场感冒和父亲那从冬天阴到春天的脸,便说:“我给你介绍一个朋友,他也拍得很好。”Z说:“别人,我就不叫了,你再想想。”第二天,他在微信上给我回一句话:“真让别人来拍,你甘心?”当天中午,我翻来覆去没法睡,掏出手机回了一句:“你把我说服了。”倒头便睡。按照Z的说法,自年初海南宣布建设自由贸易区之后,他们公司也在加快布局、探索,在我们家附近的那片“龙宫”推出潜水游,便是其策划的一个新项目。按照他的计划,拟在此项目推出前,先准备一批海底的照片,搞一个摄影展,先声夺人之后,在媒体上疯狂宣传,再找几个网红来做潜水直播,如果那片海底“龙宫”随着直播镜头缓缓展开……哇……哇……哇……他用一连串的“哇”,代替了所有想象。

没想到的是,潜水拍摄还没开始,我得先送别曾祖母。

我从“龙宫”捞起来的那块石杵,被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放入曾祖母的棺材之中。棺材从祖屋往外抬时,村人果然全都跑空了,这是我们村最“绝情”之处。在以往,别家有人出殡,我们也照样远远跑开,按说早已习惯这场景,而当终于轮到我们身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不好受——我们被抛弃、被别人恐惧,我们离死亡如此接近以至于别人只能和我们保持距离。村里人一少,回声就特别响,点燃鞭炮,吹起唢呐,那余音的一勾,让人惆怅。主持葬礼的师傅公走在前头,指挥着抬棺人,他让停就停,让快步就快步——空荡荡的村子里,他们走得曲曲折折,好像在闪避路上的什么东西。家人跟在后头,每走几步,就丢一挂鞭炮。理性告诉我,在此时应该悲痛,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却是某种解脱——为曾祖母能够摆脱无边苦役而欣慰。活了九十四年,她当了七十几年寡妇,多少暗黑的夜,她是怎么睁着眼睛熬过来的呢?

出了村子,往西是一个小山坡,是不少村人安眠之处。在走到进入山坡的路口时,师傅公一摆手,队伍停下,他走到父亲面前,悄声说了几句。父亲扭头,说:“我们就送到这儿。”师傅公再次挥手,又一挂鞭炮炸响,抬棺的队伍继续往前,而我们家人就地等候。这是有着某种慈悲心的习俗——送行到此,下葬的事宜交给他们,就避免了亲朋的撕心裂肺哭断肠。等待的时间里,家人说什么话都不对,都沉默着;站着也疲累,就在路边蹲着,目光呆滞;也有憋不住的,掏出手机,闷着头划着屏幕。我靠着一棵树,闭上眼睛,阵阵海风荡漾而来,穿过渔村,给鼻腔送来淡淡咸味。我们唯有安静地等,等师傅公叫人来传话,让我们去已经安葬好的墓地面前。风声里,我听到家人传出了第一声哭,是谁呢?我没睁眼看,接着有多人的声音此起彼伏混杂一块儿,我还是没睁眼。当眼睑没法阻挡洪灾,泪水超出警戒线,不得不睁开了,眼前迷蒙一片。四十分钟后,有人过来,说可以过去了。

新土尚湿,隆起的土坡,那就是曾祖母了。在她的左侧,是一个墓;她的身后,还有一个墓。那两个墓,往年的清明节,我都跟来扫过。曾祖母左侧的墓,是曾祖父的;她身后那个,是祖父的。这两个,全是空墓。而最先埋下的,其实是祖父,在我还远远未出生的某一年,他驾船出海,整船人只回来了几个,一片哭声之后,各家人都寻找出自家葬海之人的一些遗物,埋下以当坟墓。也就是说,好多年里,我随父亲祭拜的,是一堆空无一物的土。曾祖父那个墓的修建,我还有点儿零星印象。曾祖父不是水手,也不是船长,他虽然消失在海上,却并不是随船捕捞的船员,而是乘船前往东南亚谋生,起先还和家中有联系,最终却了无音信了。数十年里,曾祖母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归来,可她活到九十四岁,也没有再听到他的消息。其间,无论别人怎么风言风语,她一直坚信曾祖父还活着,也从不给曾祖父安坟、立碑。我上小学时的某一天,天还没亮,我被曾祖母的抽泣声吵醒。家人都疑惑不解地围聚过来,她慢慢止住哭声,用手背抹抹眼泪,又捋了捋我的头发,说:“你公祖过了。”她让父亲去找人张罗,把曾祖父的一些存放了数十年的东西葬下,我们也才知道,已经在她的记忆里完全模糊的曾祖父,重现在她的梦里,跟她告别。此时,新坟立起,曾祖母也并没有跟她的丈夫和儿子真正“团聚”,她的身边和身后,仍旧只是两个空荡荡的土堆,她在另一个世界,仍得单枪匹马一个“人”。

点燃一挂鞭炮过后,家人尽皆跪倒,师傅公喊道:“一叩首……”

Z摁着电脑的回车键,一遍一遍播放幻灯片。那是他之前找人拍的海底龙宫,也不是拍得不好,问题在于,这些照片都显得比较暗。我判断有几个原因:一是拍摄时光线不足;二是这并非专业的水下拍摄设备;三是摄影师缺少水下拍摄经验,只是把陆地上的拍摄习惯不假思索迁移到水底,对水里瞬息万变的流动感把握不住。当作纪实照片来看看,也不是不行,可若是以这样的照片来吸引人,把看客转化为游客,恐怕效果未必行。曾祖母的葬礼五天后,Z叫辆车到渔村来把我拉到县城一个酒店里,他说话小心翼翼,怕惹到我。他也不提让我下水的事,只是拿出他之前收集到的一些照片,说是让我和他一块儿分析。

我说:“这些照片都缺少色彩,可能……那片水下龙宫本身色调太单一。光就照片来说,这些画面实在没什么诱惑力。我的想法是,这些建筑太灰暗,但可以拍一些水下生物,用水草和鱼虾的色彩,来点活画面。”Z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什么时候状态好,我这边随时安排人跟你一块儿。”我说:“就明天。”

不管设备多重,一入水,我就活了过来。我是独行侠,觉得入水是一个人的事,那种被海水包裹、独自游荡的自在,没法与别人分享,所以我没有让Z喊来的两个人陪我一同下水,而让他们在船上接应。他们也乐得自在。入水之前,我习惯用潜水鞋在水面击打三次水花,一个翻身,射入水里。水下摄影就是这样,当你一直追着拍什么,你就总能在水下遇见什么:有人总能拍到水母,有人总能追到鲸鱼,有人则老是碰到珊瑚和巨大的贝。而我的眼睛,总是能看到艳丽的色彩——总是某一团色彩而不是某个活物最先击中我的眼睛。能见度很好,强烈的阳光让海水好像变浅了很多。对我来说,这样的潜水摄影,已经不是谋生的工作,而是修养身心的方式。陆地上的声音都被隔绝了,没有了人影,这是我的世界。

如果能真正忽略包裹周身的水,每一次海底潜游都是一次飞翔。下水前,一遍遍检查身上的设备,像是即将从半空跳伞。所谓水下拍摄变得越来越“专业”,意味着所携带的拍摄设备越来越沉重,这些器材,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器官的延伸。当苦咸苦咸的海水,以浮力抵消掉器材的重量,那些沉重的器材就慢慢“消失了”。在这水下“龙宫”里潜游,看到一栋又一栋残破的房屋在我眼前展开,我不能不产生时空穿越的恍惚感。多少年来,村人只知道海边水下有这龙宫的存在,各种传言给它盖上层层迷雾,并不能让我了解更多。可有了互联网之后,一切都变得没那么遥远,我也追寻线索,在一些旧县志里,翻阅到了这水下“龙宫”的来历。并不需要潜多深,十二三米,已经可以双脚踩到海底,那些斑驳的石块,颜色是很单一,却也刻满海水和时间侵蚀的痕迹,角度选好之后,是最好的拍摄对象。光是想想,自从这些房子潜埋入海水开始,从未有一个人像我一样缓慢地看着它,我就浑身颤抖。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那条鱼,我很难讲那是一条什么鱼,颜色血红,犹如一团火在水中燃烧。对一个摄影者来讲,这是致命的诱惑,我很快地往前游动,靠近之后才发现,那条鱼几乎有我身体的三分之二那么大,颜色也越来越红——我正在靠近一团火。它并没有要逃离的意思,它甚至瞪着我看了看。暗淡的海底残屋断墙面前,需要这么一团火来点亮,我不断摁动快门,拍下了很多它的照片。它感受到了长镜头的侵扰,它游动,跨过一堵断墙,在水草间消逝。我只能快速滑动,追过去,可它更快,主动权在它那边,火光时大时小。即使身上没有背着摄影器材,我也没法追上一条试图游走的鱼。但那条鱼显然并无意逃远,当我停下,它也停,好像在等。我不得不重新游过去。待我游近两三米之后,它又再次离开,在我的相机里变幻着各种造型——一个足够自恋的模特。

追拍了二十来分钟,我不得不放弃了,我知道,携带的氧气已经不多,我得返回水面了。那条鱼显然也看出了我准备放弃,它猛地加速,竟然撞向水底的一堵墙。没什么声音,只有轻微的一缕振动,那条鱼摇摆一下尾巴,拐弯绕过墙壁,瞬间消失了。我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那条鱼撞过的地方,墙上的石块开始缓缓掉落——这些断墙在水中泡了四百多年,早已不那么牢靠。我游近那堵石块不断滑落的墙,想拍一些微距的照片。靠近一看,发现边上有块歪歪扭扭的牌坊,我捡起一个石块,刮掉牌坊上不知道是什么的覆盖物,慢慢辨认了好一会儿,半看半猜,落款的小字已完全没法辨认,倒是可以看出那几个大字。大字是“海不扬波”。这四个字让我心里咯噔一动,我选了好几个角度,好让光线充足一些,却仍没能很清晰地拍下这四个字。

等回过神来,我暗暗叫苦,呼吸到的氧气已经变得稀薄,有着多年潜水经验的我,本不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潜到水下,身上承受的水压变大,是不能快速上升的,否则……我不敢多想,只能放慢吸氧的频率,边游动边上浮,动作越是缓慢,我的内心则越是焦急。不能加速,不能加速,不能加速……我靠着意念来控制自己,可……即使我想加速,也没办法了,氧气残存无几,我的身子越来越沉重,那些拍摄器材已经快要把我的身子压碎,可潜意识让我没法松手……甚至,连眼皮也睁不开了。眼前开始变得暗淡,我觉得我甚至还没办法上升,又得往下掉……暗淡开始变得光彩夺目,那是刺眼的光,天崩地裂,各种轰鸣声充斥着我的耳腔,我感到了巨大的摇晃,人间的一切,都在碎裂——我自己,也要炸裂了。

一切开始变得正常,从我重新吸到充足的氧气开始——有手臂抱住我的胸,另一只手扯掉我嘴里的呼吸器,递过来另外一个,我本能地猛烈吸氧,总算是赶走了幻觉。来人和我比画着潜水手势,我连续吸了好多口之后,摘下呼吸器递给他。过一会儿,他递给我;再过一会儿,我递给他……他松开抱在我身上的手,我们交替使用他背上的氧气瓶,慢慢上升,越靠近水面,阳光越白亮。

把头探出海面,我没有抢着吸气,反而长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自己刚刚死里逃生。重新坐到小船上,我才感觉到,身子像是散架了。我感谢这两个跟我一起来的队友,他们发现我潜水时间太长了,就都背着氧气下水寻我了。我此时没法说出感谢的话,闪过我脑子的念头,是让他俩保密,否则,一旦传到父亲的耳朵里……刚才的那一幕,就是那个笼罩着我们家的魔咒吧,它是蹲守猎物的好猎手,无论藏匿多久,时机一到,就杀机毕现。

——当年,那一幕也是这样出现在我祖父身上的吗?

祖父

我总觉得,祖父有过跟我一样的压力。他的父亲——我的曾祖父,随着下南洋的船消失后,曾祖母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他身上,她肯定多次幻想过,她的先生若是有一天安然回来,她至少可以坦然告诉他,我帮你把儿子养得好好的。可时局动荡,疲于生计,哪里能照看得那么周全呢?祖父最终还是和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随船出海——我们村没有港口,可出水性好的水手,他上了另外一個镇子的渔船。曾祖母也不得不同意,世事多变,在岸上未必就比海里妥当。祖父每次下船,除了给他的母亲带回海货,还带回滔滔如海浪的话——那些话后来曾祖母曾不时转述给我,有的听着像真的,有的却无比荒诞,我不得不怀疑,那是曾祖母在对她儿子的多年思念中,自己编出来的对白。“你爷爷跟你这么大的时候……”她有时会以这句话开场,接下来说了半天,其实跟我的祖父——她的儿子,可能毫无关系。

也是很多年之后,我才清楚,或许她并不是要跟别人交流她的儿子,她只是在寻找一个说话的对象而已,而且,这对象还得恰好听不懂她的话才行——她就没跟家里其他人说过。也就是说,我永远没办法明白,在“丧”夫、丧儿多年里,她心里吞下过多少惊涛骇浪。她的脸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衣衫永远齐整,头发服服帖帖,没有任何一绺乱发强出风头。她和村里的老妇人没什么两样,可又处处不一样,她衣裳不新却特别洁净,她把自己浑身收拾得充满秩序感——如果不是以这种程序化来让一切严丝合缝各安其位,她早失控于那些起风的暗夜,哪里能熬得过那漫长辰光?

和村里的每个老妇人一样,每一个节日她都绝不疏忽,该到沙滩上燃烧纸钱祭拜未归人,她一定去;该到关二爷庙里祈求平安,她就在通书上指定的吉时准时出现。每年还有很多次,她一个人带着香烛纸钱背海朝西,去村人的坟地。那是她一个人的时间,在前往的路上,有人跟她打招呼,她也并不回话,最多点点头。她是去祭拜她的儿子,但,也是一座空坟而已。祖父在海上消失,连一根头发都没能回到渔村,最后埋下的,是他的一些衣物什么的。“他冷啊,他是在海上没的,又离得那么远,一直泡在水里,得划多少年的水才能回到村里呢?方向不对,就永远回不来了……”她这么跟我讲过她的梦,我当年听的时候,左耳进右耳出,没有在脑海里些许停留;当她也走了,她讲过的话,反而不时闪烁,在我耳边强行起义,祸乱不绝。

曾祖父消失在海外,并不是孤例,周边村子也不鲜见曾祖母这样的妇人。有的熬得到尽头,她们的男人从海外归来了。可大多等不到,要么男人已在南洋重新成家,只是偶尔给寄些钱物回来;要么妇人熬不过孤独岁月,把自己的命结束于一棵树、一片水。这些空守着的女人,總是被异样的目光包围——祖父年少时,受不了那些目光的挑衅,敏感而易怒,拳头时时青筋暴起,迎着目光和话语挥过去。无数的告状、争吵自然就丢到曾祖母身上。曾祖母叫来她的儿子,正要说出责备的话,可一在他的眉眼之间看到他父亲的模样,看到他脸上青一块儿紫一块儿,准备好的话只好吞回去。她清楚,她儿子的所有愤愤不平和无端发怒,都是替她出头,他渴望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挡在她的面前,隔断所有朝她而来的伤害。

一九五○年海南解放时,祖父七岁,曾祖母是个村妇,可她也知道,新的时代到来,一切都不一样了。曾祖父的身影是越来越渺茫,几乎所有下南洋的男人都跟老家断了音信。不到十岁的祖父,跟村里的伙伴,一次次把自己丢进海岸边的“龙宫”里,从水里捞起海底之物。曾祖母的哽咽和泪水没能劝退祖父,她只能频繁地烧香拜佛,祈祷她儿子平安。祖父十四岁就随船下海,把自己晒得一身黑褐,身上只有眼白和牙齿是白色的,日光之下,肌肤闪着油光,一铁锤下去,能敲出乒乒乓乓的金属之响。女人出海是渔村最大的忌讳,祖母自然没随船出去过,祖父跟曾祖母说他的海上奇遇,曾祖母只能借助在岸边遥望的海面之景,想象海里的波涛。那些奇遇,最后都化成她的阵阵惊吓和夜夜噩梦,尤其是在祖父十八岁那年经历了一场风暴后。当时祖父已经是一个远海船上的主要船员,每年在海上至少待四个月,相比陆地上的安稳,他更习惯海里的摇晃。那次风暴出现在渔船返航的途中,捕捞的鱼虾蟹堆满舱,可风暴袭来的速度远超他们返航的速度,后来即使把渔获和一些重物抛下,渔船也还是和风暴正面相遇。依靠船长熟知海路,借助经验和罗盘的指引,快速奔往一个岛礁,总算是把船员的命保住了,可这一趟也算损失惨重。回来后,光修复渔船就花了一个多月。风暴抵达村里的时候,曾祖母守着空荡荡的院门,目光空茫。风后三天,见到儿子衣衫破烂地出现,她的惊骇反而没了,只淡淡地说:“你要找个婆娘了。”

问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人家一听说出海的,他父亲也消失无踪,多给吓退了。祖父结婚已经是二十岁那年了,祖母是隔壁村的,也是渔家人,家里也在海上折损过人,并不觉得有人死在海里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婚后也就十多天,祖父也再次随船出海,此时,祖父已经能时不时帮一帮船长掌舵了。对于罗盘的指向和《更路经》上记载的海上航线,他也能多少知晓一些,最关键是,他水性好。出船的人,没有水性不好的,可像他那么好的仍是少见——若说有人能在海上徒手抓回条鲨鱼,这人只能是他。后面,便是我父亲出生了。祖父每次出海归来,家里就多了鱼汤味,肌肤颜色越来越深的祖父,双手钳子一般抓住他手脚粉嫩的儿子。他总是下手太重,捏出一阵阵号哭,引来家中两个女人的阵阵责骂。

曾祖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若是有一天,她白发苍苍的夫君从国外归来,她可以带着她儿子、孙子,走到他面前说一句:“我对得起你。”但这样的话,是没有机会说出来的,即使她在自己内心预演了千百遍。她去问卜过一些通灵之人,想证明自己的预感。被问询之人,无论胖瘦男女,无论法力高低,总有一点是斩钉截铁的,那就是,在某种奇特的问卜仪式之后,给她的回答都很一致:曾祖父还活着。这算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反正,她被这个消息笼罩了数十年,直到她过世,她幻想着重逢的画面也从未出现。如果我们生活的是上古神话世界,那她毫无疑问会变成“望夫石”之类的东西。有很多无人知晓的长夜,她侧听着不远处的潮汐涌动,渴盼从月色和海风中,搜寻到那缕熟悉的体温与呼吸。这样的渴盼,在她的儿子我的祖父命丧远海之后,更加强烈。

关于祖父的死,后来一直有好几种传说。

其一:那一趟出海,祖父已算是船长,他掌舵已经两年。这一趟,渔获颇丰,船已经归航。这一次是少见的丰收,所有人也就放松了警惕。当夕光洒满海面,橙黄色让一切都显得安详而辉煌的时候,没人会想到那艘相向靠近的船会率先开枪。祖父慌忙掉头,想甩开飞射而来的子弹。他让船员搬来米袋,堆在船舵前面,他一边躲避一边转动船身。风吹船帆,船一个错身,甩开了一段距离。船员们虽也有两杆枪,可在突然的袭击面前,已经被打傻了,忙活半天,潮湿的枪管根本射不响。虽然海上摇晃,不好瞄准,可船上还是有船员中枪了,哀号声和血腥味混合在傍晚的海风中,是死亡的信号。奔逃了有二十分钟,祖父右肩中枪之后,他最终让船停下,他只希望,袭击者可以放过他的船员。后来活下来的船员也没能说清楚,袭击者到底是别国的士兵还是神出鬼没的海盗。

其二:最先,是一个首次登上这艘渔船的船员,生了某种怪病,肚腹鼓胀,呕吐不绝,在船上鬼哭狼嚎。船员们把携带的药都翻出来,土方子都用遍了,也没一点儿效果,直到那船员气力散尽,昏睡过去,呻吟越来越弱,眼看就要咽气。祖父准备以最快的速度返航,可这一次出海太远,不是想回就能回的。最可怕的是第二天,祖父发现自己也开始出现了和那船员一样的症状——也就是说,这是某种可以快速传染的病。七月底的暴热天气,船舱这种封闭的地方,人人自危,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祖父极力控制,可扭曲的身体、发紫的脸色,掩盖不住他已被传染的事实。祖父估算了归航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也得四天半,可他这个掌舵人已经染病,相当于这艘船的大脑已经迷乱,返回到岸上的时间还会拖延更久。如果继续归航,可能还没到达港口,船上的人便無一幸免全都被传染。祖父当即做出决定,向一个离得最近的岛礁进发。他已不能掌舵,只在一旁边呻吟喊痛边指挥,大半日之后,终于看到经书上提及的那个岛礁。岛礁不大,可此时已经是唯一的救命场所了。考虑到渔船可能已经被呕吐物污染,没犯病的船员便带着粮食和淡水登上岛礁;渔船上留下了祖父和最先犯病的那个船员。渔船在岛礁附近下锚停靠,相隔不远,船和岛礁间的海水把健康之人和病号隔开,避免怪病继续传播。幸好这一趟出来还没多久,淡水还足。前两日,岛礁上的船员不时朝船上喊话,祖父听到后,都会回应。到了第三天,船员喊了许久,没有听到任何回应。他们心慌了,胆子大的立即登船查看,却在渔船上号哭起来。其他船员也纷纷登船,船上却没有了祖父和最先染病那船员的行踪。渔船比他们登岛礁时,还要更加干净整洁,显然被海水冲洗过。没有人知道祖父和那船员去哪儿了——其实,却又谁都知道。他们在渔船附近的水下搜寻好久,一无所获,只好放弃。他们知道祖父的水性,他既然已准备把船留给健康的船员,自然不会把染病的身体留在附近,他肯定已经带着那最先染病的船员游出很远,再沉溺于茫茫波涛。

其三:所谓的遇袭和怪病,并不真实,他们的船,仅仅是遇上了一阵渔家最常见的海上风暴,导致损失惨重,最后回来的,只有几个人。剩下的船员回来之后,大多语焉不详,彼此之间说的话都对不上号,不知道该相信谁。

这一场海上的灾难,一直都是一个谜,谁都不能证明哪种说法是真的。甚至有人说,其实,传言都是真的,那一趟他们先是遇袭,之后带伤逃离,伤号发炎,导致病毒传染,后来在岛礁上躲避,还遇到了一场不小的风暴……我父亲在很多年以后,曾抱着这个不解的疑团,去问了一位当年的幸存者,那老船员就是这么说的。他并没说谎,可关键是,他出海多年,会不会已经把诸多经历,混成了同一件事?会不会把一辈子待过的船舱、海面和岛礁压缩成同一回,也把一辈子的出海压缩成了同一次?

丈夫、儿子相继尸骨无存,在他人眼中,曾祖母的灾星之名怎么也洗不掉了。她不是没想过死,父亲后来跟我说过她身上的疤痕,一些纵横交错的刮痕,在她的大腿、手臂处交错,那是来自她的发钗还是梳子的自残?她甚至在身上绑了一块石块,准备自沉于海底“龙宫”,可绳子的脱落让石块先沉了下去,她被海水的浮力推向水面。几个在岸边摘椰子的少年发现了,慌忙下水把她拉回岸上。一次失败的寻死并不能完全抹杀她的绝望,最后让她打消念头的,是我的父亲。当时十余岁的父亲对她说:“奶奶,以后,你跳一次,我也跳一次。”父亲看到了她唯一一次痛哭。父亲见过很多场大的台风,可在他眼中,所有的风暴,都没有那次他祖母的痛哭来得摧枯拉朽——那痛哭堆叠了之前二三十年的无望,也预支了其后四十多年的泪水。

痛哭之后,曾祖母就不再寻死了。她得和我的祖母一起,带大我的父亲。祖母是在父亲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一九七六年过世的。我也曾问过父亲,到底是怎么过世的?父亲语焉不详,憋得眼圈通红,只抛出一个字:“病。”曾祖母也从没提过,这自然也成了我们家另一个隐秘。而这哪能藏得住呢?在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那里,不外乎两个字:“吃药”。至于祖母吞食农药的缘由,村人则是各种猜测。可即便没有确切答案,要猜到也并不困难。这个家两代男人都消失于海上,而两代女人都活着,带刺的风言风语、带色的奇怪眼光汹涌而来,不是所有人都承受得了的,祖母毕竟不比曾祖母命硬。而令我心里怅然无比的事情是,当年曾祖母牵着我父亲的手,送走我的祖母,她心事如何?作为我们村最长寿的人,时间对她来说,是奖赏还是惩罚?或者说,这是一种惩罚般的奖赏。

地动

“以沙滩为中轴线,水下龙宫和岸上村子,是相互对称的。”

给Z的拍摄策划方案里,我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在数百年前,那片水下“龙宫”,又何尝不是一片岸上的村子?对我来讲,要拍摄这片水下的“龙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地方怎么来的?它们怎么出现在这一片水域之中?龙王所居、海神藏匿之类的荒诞之语,我是不信的,无论那些传言在附近村子萦绕了多少年。无论它身上覆盖着多厚的泥沙、多沉重的海水和多混乱的人言,我都得查看清楚之后,才能开始拍摄。

对我来说,小时候的每一次扫墓,都是一场心惊肉跳。我知道祖父、曾祖父的墓穴都空荡荡,可那隆起的土堆,有着消灭一切的力量,我想不明白,活生生的喜怒哀乐,凭什么全部掩埋于这些土?凭什么归于无?凭什么一丛又一丛坟上杂草这么繁茂于风霜之中?这两个无法被陆地捆绑的男人,消失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那好,既然看不到,凭什么说他们死了呢?难道不是他们厌倦了这海边村子的小,于是出海远征,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开枝散叶?

曾祖母过世后一个月,是她的冥寿。往年的这一天,父亲会提前一天准备,开饭馆的他提前拟好菜单,亲自下厨。他把村里的族人都叫来,让人们在推杯换盏中称赞曾祖母的高寿和福气——在往常,族人们会因为曾祖母的“命硬”而避之不及,在这一天,则全都化为祝福。无论父亲变换多少花样搞了多少菜,曾祖母都几乎不吃,在劝人吃喝的时候,她只在面前摆放一杯刚冲好的黑咖啡,不时拿起杯子抿一抿,眉头一紧,本就皱纹斑驳的脸,更加杂线交错。她在平日里,并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可每年生日这天,那苦涩的味道就会在我们家萦绕。速溶的还不行,得是咖啡豆研磨成粉,冲泡之后黑乎乎一团,近乎药。我也是到了上大学之后,才听曾祖母说起,她第一次喝咖啡还是一九四九年前——曾祖父下南洋之后,第二年曾回来过,带回的东西就有咖啡粉。曾祖父回来两周后,曾祖母过生日时,他第一次给她冲泡了那苦涩之味。不知道是咖啡的效力还是曾祖父的话,让她一夜不眠。曾祖父低垂着头告诉她,他将在数天后,再次随船下南洋;他还说,本来想多待一些时日再做打算,可据说日本人将要到渔村来,找青壮汉子下海打捞“龙宫”里的东西,到那时恐怕就身不由己了。之后每年的生日,曾祖母都会让那奔腾不息的苦味,在自己的口腔里重现。可现在,曾祖母过世了,父亲说想继续搞桌宴席,母亲的脸越来越难看。

“那……就算了吧。”父亲主动认输,说完拍拍我的肩膀,“你,跟我出来一下。”

父亲点着一根烟,吞吐了好几口:“你要不要也来一根?”

“不要了,一抽上就麻烦,我老要潜水……”此前,我也抽烟的,尤其在异国之时,躺在陌生的酒店,听着陌生的海潮,烟就一根接一根,停不下。有一次潜水时忽然到来的呼吸急促,让我想到了昨夜抽掉的半包烟,还没浮上水面我就铁了心,若还想继续从事水下摄影,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烟戒了,否则我总有一天会死在这上面。父亲每吐出一口,我就觉得喉咙发涩,可又不能躲得太明显。

“有个事,我说出来,你别笑我,也别跟你妈说。”

“你外面有人了?”

“乱讲……”

“那……”

“我想让你教我潜水。”

——这话比“外面有人”还让我惊诧,多年来一直绕水而行的他,竟然要潜水?他猛地喷出几口烟气,我被熏得咳嗽几声:“爸,你这不是没事找事嘛,哪有到这年纪了还来玩这个……”

“我倒真不一定要学会潜水,我就是也想下去看看那‘龙宫’。村里没下水见过的男人,也就我一个人吧?邀请你回来拍照的那……什么总……要是水下旅游给他搞成了,以后来看的人肯定多,一想想我在这村子几十年了,没见过一眼,我也是不甘心。”

“爸,你一下水就紧张,心里有结,这事不好办,到时你手脚抽筋,划不动……”

“那不管,总会有办法的,实在不行给我身上绑根绳索,真上不来了,把我硬扯上来就是。反正,我得下去看看。等过几年,真开发旅游了,一是没这模样了;二是到那时,我更动不了了……”

他心意已决,我也只能应下。剩下的,则是怎么绕开母亲了。母亲不愿再给已不在的曾祖母办什么“寿宴”,说那听着都头皮发麻,父亲顺水推舟,只到祖屋祈祷一番便算完事。忙完这些后,父亲跟母亲说:“你先回店里,我下午回。”母亲从院子里翻出一辆满是灰尘锈迹的自行车,摇摇晃晃就消失在村道里。院子里变得更加安静了,我们父子俩无话可说,静得像我一个人住在院子里的这些长夜。

曾祖母过世后这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海边村子的院子里。母亲让我到镇上住,说什么都方便。我去了两个晚上,跟母亲说:“妈,我还是回去住,你们一大早就开店,楼下太吵……”母亲说:“你吃饭怎么办?”我说:“我一个人在国外也待过个把月,也没饿过,回到自己家了,更不会……”她跟着回村里,把家里彻底收拾了一番,有时悄悄把某些东西装到袋子里,拎出去丢掉——她是害怕曾祖母遗留的痕迹吗?夜里,我把房间的灯全打开,在电脑上处理着当日拍下的照片,灌进窗子的海风,把心跳一般的海潮声也带来了。我干脆关掉一切人工的光亮,想起小时候的幻想:那片海里,高大的海神直立而起,赤裸的上半身月光落满。海神之事,海边之人传颂不绝,可自然不会有人见过,真正的文字记录,我也只是在查询关于海底“龙宫”的资料时,在一本县志上見过:“琼州诸生应试,渡海归,见神人立于水面,高丈余,朱发长鬓,冠剑伟异。众惊伏下拜,神掠舟而过。次日,三舟复见,诸生大嗓拒之,神忽不见。少顷,风大作,三舟皆覆溺。”这样的话当然也是不可信的,理由很简单,要是真事,看到的人都随船覆溺了,谁来写下这样的故事?推演出这个逻辑后,我恨不得扇自己几巴掌——真是越活越无趣了。

安静让父亲显得尴尬,他丢掉烟头,去煮开水,冲了两杯浓郁的咖啡,那味道好像把曾祖母带回来了。父亲抿了一口:“苦……等一会儿日头没那么晒,我们就下水吧。”

潜水服套在父亲的身上,把他身体的轮廓更加凸显出来——他的背已经弯了,无论他怎么想挺直腰板,侧面看去还是犹如一只虾。刚开始练,不能潜深,我找了一处清澈的所在,让他站在齐胸的水中,练习咬嘴呼吸器的使用。我讲了要点,就让他在水中练习,他的头不断潜入水中、不断抬起,下午的日光斜射在他身上,反光刺得我有些发晕。没练十分钟,他站起说:“是不是可以下去看龙宫了?”躺在沙滩上的我,抓起一把沙子丢到脚掌上:“还远着……你先把这东西练熟了,我到时跟你配合着练,练习交换呼吸器。潜水容易有危险,一般至少要两个人以上才能下潜,还有很多手势要学——水下不能讲话,得靠手势来交流……”父亲愣住了:“那么麻烦……”我说:“我当时也练了四五天,你要怕学不会,就上来吧。”父亲说:“……不是不想练,就是没想到,这事也……挺麻烦……”我没法跟他说,我学会了基本潜水技能,每次在不同的海域下潜,都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水的可见度、光度、拍摄对象可能的出现时间、携带什么设备……都需要提前了解、准备。父亲不再说话,默默地练了半个小时,才上来沙滩,整个人陷进沙子里。此时,日光越来越温柔,海风已经带着凉意,人很容易在这样的日光和海风中犯困。好一会儿之后,父亲说:“你说,那‘龙宫’真像你拍的那样吗?”

“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比我拍的要好看。”

“你说,谁在水里修了那么大的工程?真不是龙王的宫殿?”

“就是人修的,跟龙王没关系。”

“花那么大力气,在水里修那些墙做什么?”

“本来不是修在水里。原本就跟我们村子一样,是岸上的村子,一次大地震,海边的村子全沉到水下去了,变成了今天的水下龙宫。”

父亲猛地坐起,瞪着我:“你说的是真的?那以后再有地震,我们村会不会又沉下去?”

我说:“准备下水拍的时候,我查了一些资料,根据记载,应该不会错。那次地震在明朝,至今已不止四百年了。那回地震太大,海南岛伤亡惨重,沿着海边数过去,有七十多个村子,全变了海底村庄。”

父亲沉默了有几分钟才挤出几个字:“我——一定要——下去——看看。”他再次走入海水,嘴里咬着呼吸器,头部一会儿潜入水中,一会儿抬起。

我看着他,好像他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父亲。

除了练习潜水,父亲还让我帮他问护照怎么办、现在去东南亚方便不方便。一有空闲,他还到处探访村子周边的老人,神秘兮兮地打探着什么。为了撬开他藏着的话,我准备了一瓶上好的白酒,在砂锅里杂鱼煲咕嘟咕嘟的翻滚中,他轻抿一口之后,才泄了密:“你曾奶奶过世后,我最近老做梦。”

“梦见曾奶奶?”

“没有。”

“其实,梦中的人看不清。可我总觉得是你曾爷爷——我的爷爷。”他回头指着墙上的一张炭笔画。

从我有记忆开始,曾祖父这张遗像就悬挂在大堂的墙上。和其他人的遗像多为老年面孔不同的是,这是曾祖父年轻的面孔。我很难说清楚那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目光空荡荡的,好像看着什么地方,又像哪里都不看。在很多年里,我总觉得这遗像有些奇怪,又说不上奇怪在哪儿,也是到了高中之后,有一次拍证件照,才发现了端倪。奇怪的地方在于:那遗像上,我看到了我父亲的模样,也看到了我的影子——某种遗传的特征,隐藏在这些脸上。

“梦见他怎么了?”

“也没别的,就是狂风暴雨,台风来了,我们这院子都要掀开了。屋门被推开,我看到一个黑影站在门口,就像泡在水中一样。”

“梦中是白天还是夜里?”

“白天。”

“白天也看不清?”

“看不清。可总感觉是他。”

“所以……”

“所以,我想找些老人问问他的事;我也想到东南亚看看,他后来毕竟是留在那里了。”

“问到什么了?”

“问不到。他离开的时候,挺年轻,后来回来过一回,没多久再次走了,没什么人记得这些事。”

“咱们村里都问不到,去东南亚能问到?东南亚不是一个国家,是很多个国家,连他去哪个国家都不知道,去哪儿找?怎么打听?他出国后,可能名字都换了。”

父亲眼圈顿时发红,说不出话。我堵死了他所有的出路——通往他的祖父、通往遗存给他相似面容的血脉之路。他死活要学潜水,是不是想当一个“合格”的海边人,好逆时间之流,抓住被大地震埋藏到水下的,那更蜿蜒更漫长的根?

院子里的灯都打开了,只坐着我们父子两个,空荡荡从咕嘟咕嘟的砂锅中冒涌而出,包裹住了我们。海风是拦不住的,它们无处不在,咸腥味前赴后继。在以往,曾祖母一个人守着院子的夜,她是不是也梦见过一个看不清的黑影,在风暴中推门而来,浑身湿漉漉,披一套水的衣衫?

曾祖父

…………

有自南洋归村者,传其地繁华富丽及谋生之易。心慕之,欲往一游。父亲训诫:但有不适,应速归。遂于元宵之后,步行至海口。初做此徒步远程,抵达之后,坐不思起,脚底肿热泡如火燎,筋之伤也甚矣。由海口随船至新嘉坡(即新加坡),海上颠簸摇荡数日,有人茶饭不思,面色黑灰;余肚腹吐尽,口鼻腥臭苦膻。途中船板传来骚乱,据闻乃有人不堪货船摇晃之苦,心智大乱,投海而没。抵新嘉坡,未及休整,又转火车去芙蓉,乃村人工作之地也。

余随村人往橡胶园内之工寮,胶工皆为华人,琼岛之人亦不少,通乡音,时有人来探故乡事、言故乡物,无不眼红洒泪。胶工每晨四点钟即起,天黑如漆,于山涧中冷水浴,全力摩擦拍打周身,使之热。曰:非如此,胶林内阴寒瘴气侵体,必患病也。未及拂晓,入林采胶,采完,急用膳。膳后速往林中收胶,不得使胶液受日晒凝固也。午后,工人中除制胶者,余则别无他事,或于寮中聚赌,或外出逛窑子。每月劳苦所得,虽甚丰裕,然因此而钱财耗尽葬身异域者,难以胜计。辰已之际,风凉入静,属美睡之时。余不惯早起,亦不惯起身即冷水浴,更不喜其聚赌逛妓之风,便未应下胶工之活。旬余,谋寻工作尚无头绪,便因水土不服,病魔来袭,余面黄腹胀,身垮而神魄散。村人来探,知状危矣,急送救治。异域孤身,得此视护备至,感激涕零。经医治后,腹胀渐消,然全身萎靡,四肢无力,不能起身,每餐由护士以牛乳喂之;渐而能起,乃增加面包。手足不灵,屈伸莫听使唤,有如婴孩,学坐,继而扶手学立。渐改用饭,村人时备家乡菜前来,病患渐消,遂转别室疗养。疗养室园庭空阔,花木扶疏。每晨夕,余扶筇慢行于院中,心颇想家,深悔此行之谬:别父离妻,远隔重洋,尚未谋稻米一粒钱银些许,盘缠已然耗光,幸有村人援手照应,方不至客死异域。月余,复原如初。遂出院,至村人处别寻生计。

春未尽,热浪袭……

在电脑上把两张图片放大、再放大,也没办法看出写下这些字的是谁。相片里的纸张泛黄,字迹凌厉,每一个转笔处,没有任何逢迎,显出某种剑破长空的孤寂。写抬头的那一页没有了,有落款的那一页也没拍到——除了这空落落、没前没后的一个人,述说着他身在异域的一场病,其他全都遗失了。这不太像曾祖父写下的,在曾祖母的记忆里,他虽懂得写自己的姓名,读得一些字,也算得几个数,但也就这样了,要如此详略得当地写下异域之旅,不太可能。那,会不会是曾祖父当年让通文墨之人代写的——如果真是这样,我更感兴趣的,倒不再是曾祖父,而是那个代笔之人,他在为别人的家信琢磨词句时,会不会在其中暗藏自己的心事?可惜再也没人能说清这背后的故事了,曾祖母的过世,让一切沉入海底——就算她还在,这一切也许仍旧是谜。比如说,在数十年里,她就从没跟家里任何人说过这封信。

她过世后,家里人整理她的遗物,搜出一件就匆匆拿去烧掉,怕留在家里不干不净,母亲甚至不让我拍照:“这些东西,拍什么拍?不怕?”看到觉得有意思的,我才悄悄用手机随便拍两张,也怕被她发现。照片上這两张发黄的纸,就是当时随手拍下的,我记不清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信笺。当时若是留点儿心,翻看两行内文,出现在我眼前的,会不会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那陆陆续续收拾完的遗物,被父亲在曾祖母坟前点燃的打火机全送给了火光;他还顺便点了一根烟,走到一棵野树旁,在烟雾里咳嗽了几声。

也就是说,本来就对曾祖父所知不多的我,被手机里发黄的纸张搅得更加混乱了。有可能这封信跟曾祖父毫无关系,或许只是某个村人寄回,甚至有可能是当年曾祖父第一次回乡时帮人捎回的;或许,去村里问询之后,曾祖父才知道收信之人已经等不到来信,在一场病中过世或挨不住绝望而投海自尽,这封信就一直被曾祖母珍藏多年。当年曾祖父是不是还曾红着眼睛,在祖母面前掏出这封信念了起来?曾祖母先是静默无语,最后推人及己悲痛难抑,任由曾祖父如何劝慰也静歇不下,在他怀里像海潮一样摇荡了一夜?曾祖父后来再次下南洋,除了要出去谋生,是不是也要给委托他捎带信笺的人一个当面的回复:老家已经空荡荡。

如果这封信是曾祖父托人寄回的,那很显然,这应该是写在他那次回乡之前,因为如果他回来过,家里人肯定已经了解他初下南洋之事,不需要再次离开之后,再写信告知。初次下南洋便遭重病,差点儿命丧异域,心中无比想家的曾祖父,为什么在回乡后仍旧义无反顾再次离开?对照那段时间,正是日军已经在海南岛上扎稳脚跟、横行无忌的时候,莫非他再次远逃,是要躲避日寇?或许,当年,曾祖父在外游历一番之后,发觉他国居也大不易,本是要回来的,却在回村不久,便听到日寇即将来渔村找人打捞“龙宫”的事,村里一些年轻的男丁只能外出躲避——曾祖父便再次随船远走了。这一次,他断了音信,走出人世之外,再没跟我们家有过联系。关于那次日本人在渔村驻扎,曾祖母倒是讲过好几回,说他们杀了几个人,驻扎了一个多月,天天在沙滩边,把水性好的人往水底赶,可打捞上来的并没多少值钱的玩意儿,也就撤了。

曾祖父的再次离开,意味着曾祖母漫长、孤独、空荡的岁月开始了。

曾祖母永远在抿着嘴笑——时光摘走了她嘴边的话,更多的笑,就从她的眼角流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她的話变少了,每次村里有什么老人生病或过世,她往往好几天一言不发。她最害怕的,是台风天。每次广播里预报台风将至,她一遍一遍细听,确定风暴临近的时间,提前杀好一只鸡,拉上我,到祖屋去祈祷。煮好的鸡、三碗饭摆放在八仙桌上,她握手默念,每个字我都懂,可我永远听不懂她的言下之意。她的祈祷有十多分钟,之后她来烧香、点烛、焚纸钱,而我则拿着一根线香,到祖屋外燃放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烟雾消散,她让我先离开,她继续在祖屋里一个人待上大半个小时。我也有好奇的时候,悄悄躲在门外,看着她站在昏暗的祖屋里一动不动,木刻一般。

风暴来了,海浪不断击打沙滩,要冲到家里来,空中掉落的雨水已经不是雨水,是下滚的浪;狂风更是要抹平一切的暴徒。在此时,电全停了,煤油灯在夜里闪烁着脆弱的光。家人躲在屋里,不时被从门缝、窗缝钻进来的风惊吓。曾祖母在此时是不睡的,她没法睡,一直靠窗坐。紧闭的窗已经封死了视线,可她好像可以看到海,看到迷失于海上的渔船,看到大海彼岸的异国他乡。风刮几天,她就那样呆坐几天,除了吃喝拉撒,她始终和那张椅子贴在一起。家里也没人问她,问了也不回答,谁也没法知晓她的心事——对于一个独守数十年的女人来说,她有太多心事寄予他乡客与未归人。

入水

我在故乡的海里拍摄了一个多月,这是我摄影生涯里从未有过的体验。在以往,我前往某片陌生的海域,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所拍摄的也不外乎海里的生物。而这一回,我所拍摄的竟然是一大片漫长的海底世界——这是因明朝万历年间一场大地震而沉入海底的村庄建筑。村庄太大、太长,没完没了。其间Z来看过照片,不怎么说话,只是用力地拍我的肩膀,开车载我到县城一家饭店,一杯接一杯给我灌酒。

“这事,成了。”他有些哽咽。

“我从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一片海。想不到绕了一大圈,绕回来了。”

“你知道吗?看了你的照片,我也想跟你学潜水、学摄影了。”

“哈哈,我爸让我教他,现在也能潜一潜了。”

“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梳理一个展览的思路出来?”

“还得拍一段。目前可选的照片还是不多,都花了那么多力气,那就做好点儿。”

“我不急,你按照你的感觉来。来……喝。你想想,覆盖了四百多年海水围墙的龙宫,就要被你掀开面纱了。”

“不过,我最近得停一停了。”

“停?”

“上次我跟你说过,一直找我合作的那家手机公司,又来催我了。”

“你不能把这拍摄忙完?”

“老这么拍,我也有点儿倦,出来的照片效果并不好;还有,这几年我一直在和那家公司合作,不想断了这联系……最主要是,现在毕竟是智能手机的时代了,每次新款旗舰手机发布,网上全是热搜。我在想,要是把那新款的手机拿到我们这个项目里试拍看看,到时手机发布,若是现场演示用上了这照片,对你的项目来讲,不也是一件好事?”

“我看行!”Z很激动,倒了一杯酒,仰头饮尽,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啪一声放到桌面上,正是跟我谈合作的那个牌子。这天晚上,Z喝了不少,我也喝了不少。他摇摇晃晃坐上他的车,由代驾送走,他身后酒气经久未散。

两天后,我飞去那手机公司所在的城市,签署了保密协议,领走了一部尚未发布的新款手机。这手机套在一个造型怪异的保护壳里,一眼看上去,没法辨别其真身。其后个把月,按照计划,我又开始了满世界飞,在各个著名的海域,拍摄各种光线下的海底世界。这期间,我还悄悄回了一趟老家,带着这部手机潜入了家门口的海底村庄。以往沉重的摄影器材,置换成做了防水保护的手机,我变得如此轻盈。当那些在海底沉睡了那么多年的建筑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我又有了那种回到母体的感觉——虽然任何人也许都没法说出回到母体到底是啥感觉。

把照片连同手机交给那家公司后,他们送了一张国内发布会的门票给我,我接下来了,最后却没到现场去。这款新手机的发布会,在德国和国内分别举行了一场,我都在网上看了,我想知道我拍摄的照片有没有出现。德国那场发布会,并未出现我拍摄的照片;国内那场,有一张我拍摄的海底世界,鱼群涌来,严整、密集、光线辉煌。我夹带私货所拍摄的海底村庄,并未出现在发布会的介绍里。我理解这种选择,一款明星产品的发布会,每个环节都疏忽不得,谁不愿意把手机能拍出最色彩斑斓、高清亮丽照片的摄影功能展示出来呢?同时签约的数十位摄影师,都拿出最好的照片给他们选择,发布会上用来展示的,不会超过十张,我已经足够幸运了——那些通体黑黝黝的海底建筑的照片,力道浑厚,可色彩太单调了些,不讨好眼球,还是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吧。

十月底之后,时间愈加飞快,其间有一家做互联网课程的,通过曲曲折折的关系找来,让我参与录制了七集关于水底摄影的网络课程,每节四十分钟。当所有的后期完成,已经快到春节了,我买票飞回了海南岛。刚出机场,还没赶回村里,就在手机上看到了武汉有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当时也没在意,以为远隔重洋,跟我们这海南岛没什么关系。谁知道接下来,各省纷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海南也近乎封岛,网上各种消息汹涌而来。再之后,春节过去了,父亲在镇上的饭馆也没法开门,村口的路被村干部拿破渔网拦住,随时有人拿着渔叉巡逻。家里人也都被封在村里,没法走动。

我起初还抱着幻想,以为这一波兵荒马乱很快过去,可两三个月之后,疫情布满了整个世界。往年陆续到来的摄影邀约,全都消失不见了——真邀约了,能不能去、敢不敢去、去了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我干脆死了心,窝在渔村里,整理以往的照片,并把一些潜水的视频剪辑出来,开通了抖音号,陆续发出来,一个多月后,竟然有了接近十万的粉丝。父亲整天跟我同处一屋,摩擦渐多;后来形势稍微缓和,他和母亲的饭馆又可以营业了,人虽很少,可毕竟开门了,我在他眼中才顺眼了些。

我有时会把抖音号的视频转给Z,他会发来一个大拇指,可更多时候,是毫无回应。翻看他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他最近老转一些心灵鸡汤的文章。我给他打了个电话,他语音低沉,说:“我还在老家待着,出不来,还没法去海南。现在这形势……”我本来想告诉他,被关在村里这段时间,哪儿都去不了,可海上无人,我不需要戴着口罩,就可以划着小船在海边闲荡,那时的海好像回到远古,空茫辽阔。不时潜入水中,拍一些照片,每次看到空荡荡的海底村庄,我心想,现在,整个世界也是这么空荡荡的吧?快要挂断电话的时候,他说:“有些对不起你,我想……这摄影展未必还能搞,你也知道,因为疫情,旅游业都停下来了,我们那几个景区,每天……唉……”我并不觉得意外,我只是有些愧疚,怪自己口拙,不知怎么安慰他——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需要安慰的人。

禁足在家,刷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不但眼睛像吹多了海风一样干涩,拇指也会隐隐生痛。把手机丢下,走出院子,海潮依旧,海风也依旧,海水之下,那个村庄依然隐蔽,暗藏千古,空茫如初。在渔村躲避疫情这段时间,我挑选好海底村庄的展览照片,也排好了每一幅照片的顺序,连哪张照片洗多大、展厅的灯光如何布置等,我都做了规划。我甚至连展览的前言都写好了,只是暂时就不发给Z过目了。或许,一拖拉,这个展览永远没法成为现实了;或许,随着疫情的趋稳,好消息逐渐传出,这个世界还会回到此前的模样,该春暖花开时春暖花开,该日光辉煌就日光辉煌。是的,当我在村子里游荡,人们一切如常,我时时恍惚,好像疫情从未来到,海边的潮汐从未更改过它的节奏。好吧,我等着Z的电话,等着万物重开,年轻恒久——但在手机铃声响起之前,就让这场展览暂时属于我一个人,只為我自己开启。我悄然走进曾祖母的岁月,逆流而上,寻回那些消散的记忆。

“唯水年轻”摄影展前言

…………

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夜,海南岛地震,海沙崩裂,琼东北起声如雷,海边七十二村庄,尽沉海底,人或为鱼虾。这些倾覆在水底的房屋,在四百一十五年过去之后,解除封印,重见天日,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回到我们的眼前。地震之前,高僧憨山德清恰好身在琼州府探寻东坡遗迹,他登上郡城之时,觉得生气不佳,曾言灾难将至,让人们躲避。可惜无人相信,以致死伤无数。

大震让那么多村庄瞬间沉入海水,以另一种方式,抵抗着时光的腐化。后来,岸边又重新生长出村庄,我们的先人一代一代在此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海底村庄所从何来,代代传说覆盖了记忆。人们出生,活着,然后死去。“海老了/唯水年轻/凡是潮刷过的也都年轻”,这是海南省老诗人云逢鹤的诗句。当我潜入水中,看到海底建筑,便觉得,这片海,确实老了;可荡漾的水纹天光,又那么年轻。这一次展览中,除了海底村庄的照片,还有一些岸上的,彼此映照,共抗时光。摄影者也颇怀私心地放入了与曾祖母、曾祖父、祖父、父亲相关的一些照片;尤其是曾祖母,她坚硬地撑住数十年时光之潮的冲刷,她并未苍老,她如水——唯水年轻。

原刊责编刘汀

【作者简介】林森,作家,《天涯》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小镇及其他》,长篇小说《关关雎鸠》《暖若春风》《岛》,诗集《海岛的忧郁》《月落星归》,随笔集《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海南文学双年奖等奖项,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等。

分类:中篇小说 作者:林森 期刊:《小说月报》2021年11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