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当代 > 当代2000年3期 > 〖新民间文学〗俄罗斯之魂(三则)

〖新民间文学〗俄罗斯之魂(三则)

分类:当代 更新时间:2023-02-11 10:20:03

隔膜

记得台湾诗人郑愁予写过一首诗,被歌手齐豫深情地吟唱。其中有两句让我十分感动,大意是说:地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天上的星星与星星之间的距离还要远。我想,隔膜也许是人类最大的、不可能克服的局限性。陌生人之间是隔膜的,而亲人之间又何尝不是隔膜的呢?陌生人之间的隔膜人们能够忍受,而亲人之间的隔膜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痛苦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与身边的亲人的隔膜,尤其是与妻子的隔膜,让他沉浸在精神无边的苦难中。这种苦难使他虽然在豪华的庄园里,却承受着比生活在炼狱里还要多的煎熬。伯爵夫人要强占丈夫的日记,她害怕日记中有对自己不利的内容,日记的发表会让自己蒙受羞辱。为了得到丈夫的日记,她甚至以服毒或投河自尽来要挟。同时,她竭尽全力地捍卫着每个金币的财产,对丈夫“败家”的举动痛心疾首。伯爵夫人是一个受世俗价值观左右的凡人,她把个人和家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她无法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要理解托尔斯泰,对所有的女人来说也许都太苛刻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夫妻之间当然也可以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对方表示充分的尊重与宽容。显然,伯爵夫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她日夜筹划着把丈夫拉到自己的世界里来。在她看来,奴隶就是奴隶,伯爵就是伯爵,奴隶只能爱奴隶,伯爵只能爱伯爵。丈夫为什么会有一颗爱奴隶的心灵呢?

托翁不会害怕沙皇的强权。他的一部接一部的作品被书刊检查官列入禁书的名单。与专制政权狼狈为奸的东正教会把这位真正的教徒、圣者开除出了教会。托翁面对这些压迫的时候,就像面对几根蜘蛛网一样,伸出手把它们轻轻拂去。但是,面对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妻子,他几乎无能为力了。他知道妻子是爱他的,但那种爱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他也爱妻子,但他不得不对她越来越冷漠,在给妻子的信中,他指出了根本的、致命的原因:“我们对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有完全对立的理解: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作为生活资料的财产(我认为财产是罪过,可你却认为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伯爵夫人笃信沙皇统治的合理性,当丈夫收到一个被流放的革命者的信件时,她断言:“流刑犯都是强盗。要不然,为什么会流放他呢?”托尔斯泰被妻子的判断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他的秘书观察到了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但他什么也没有说。年轻的秘书布尔加科夫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意识到自己处境的不正常和虚伪,没有比他更强烈和真诚而又如此痛苦地试图以某种方法来摆脱它了。”

在那封出走前三个月给妻子的信里,托尔斯泰无比真挚地对妻子说:“我对你同我的生活给予的评价是:我,一个放荡不羁、在性关系上道德堕落而又并不年轻的人娶了你这位纯洁、聪明、十八九岁的妙龄少女。你不顾我的肮脏、不道德的过去,爱我,同我生活了近五十个年头,过着艰苦的生活,生儿育女,照料我和孩子们,顶住了那些极易使任何处在你同样地位的、生性好强、姿容美貌、身体健康的女人动心的种种诱惑。你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对此我无可非议。”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真心实意的赞美,能够获得这样的赞美也是妻子最大的幸福之一。托翁接着写道:“对于你不能同我在精神追求上保持一致,我没有,也不能指责你。因为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他同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无权要求什么。如果我这样要求过你,那就错了,这是我的不对。”这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能够感动无数的人,但偏偏感动不了他的妻子——正因为她是他的妻子。那么多善良的俄罗斯人,当然也包括许多女性,以见到托翁为一生最大的幸福。然而,伯爵夫人却把托翁看作无法对话的疯子,她甚至与儿女商量,一旦丈夫去世便宣布他的遗嘱是在神经失常的情况下作出的,因此没有任何的法律效力。她知道丈夫有把所有著作的版权捐给俄国公众的打算,她坚决不同意丈夫的决定——那是一笔多么可观的财产啊!她关心的“地上”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对丈夫“天上”的、虚无飘渺的生活不感兴趣。她对他的伟大的心灵一无所知,这也不是她的错。假如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俄罗斯贵族的妻子,那么她会以自己的忠贞、勤劳和仁慈受到广泛的赞誉。然而,不幸的是,她成了托尔斯泰的妻子,她承担不了这一历史性的位置。她所做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小女人对自己的名望、尊严和虚荣的保护而已。尽管深深地伤害了丈夫,但她的本意并非如此。即使是像小偷一样潜入丈夫的房间搜查每一张小纸片,行动本身却也不能轻易用“邪恶”来标识。

托翁洞察了这一切,他不愿意伤害妻子,他又不得不伤害她。因为他深知,无论他怎样做,也不可能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对自己满意——除非放弃自己决定的崭新的生活道路、放弃那条去“发现真理的光芒”的生活道路。世界把托尔斯泰当作最有智慧和最有道德的人,人们恭恭敬敬地听他说话。然而,正像舍斯托夫所说:“托尔斯泰本人却不这样认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软弱无力的老人。他的声望越高,他就越意识到自己的虚弱和渺小而强烈地感到痛苦。”在庞大的庄园里,八旬开外的托翁一个人与真理“单独相处”,他与真理“面面相对”,他“浑身发抖”。在黑暗中,他知道了应该作出怎样的决策。

人类打破隔膜的所有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托尔斯泰也不例外——伟大永远是孤独的同义词。所以,苏格拉底在白天点上灯,在街上找人。

怀想梅克夫人

柴可夫斯基是在彼得堡他哥哥的寓所里去世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身边的所有近亲好友都赶出了房间。他是一个十分讲究仪表的人,平时衣冠楚楚,他不愿意人们看到自己被霍乱痛苦折磨的情景。三位亲人把耳朵贴在房门上,听到了柴可夫斯基万分痛苦、疲惫不堪,却又极其清晰的临终遗言。他反复呼唤着梅克夫人的名字:“纳杰日达,纳杰日达……”最后咬着牙,心里充满万分感动地说道:“冤家……”

对于柴可夫斯基来说,梅克夫人的出现是他一生的巨大转机。梅克夫人是大资本家梅克的遗孀,拥有万贯的家财;而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音乐教授,贫困潦倒,为生机四处奔波,天才受到了极大的戕害。梅克夫人发现,柴可夫斯基像一个靴匠一样勤奋地工作着,但是“这个高大同时又很脆弱的躯体中有什么地方被摧毁了,破坏了”。她痛心地意识到,俄罗斯连一条保护创作家们的法律也没有:为什么丹特斯能够开枪打死普希金,玛尔丁诺夫可以枪杀莱蒙托夫?天才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但是,为什么他们被钉在生活贫困的十字架上,可以任人践踏、欺凌?有时生活的艰难比枪杀更能致人于死地。谁来帮助可敬又可怜的柴可夫斯基呢?

于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梅克夫人张开她温暖的羽翼,为柴可夫斯基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她定期给柴可夫斯基寄去数额不小的生活补贴,让伟大的音乐家在“谎言、欺骗、伪善、市井的卑鄙、马群般的喧嚣、野兽般的巧取豪夺”中得以保持一分宁静的心态。梅克夫人把柴可夫斯基当作她永生中最重要的挚友和“精神开支”的对象。她认为是柴可夫斯基给予自己的多,而自己给予柴可夫斯基的少。金钱对梅克夫人来说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她井井有条地管理着庞大的家业,她的精明让狡猾的管家也自愧不如。但是在对待柴可夫斯基的问题上,她超越了世俗的商业准则——柴可夫斯基不是她投资的对象,她从柴可夫斯基的身上得不到任何物质的收益。这不是买股票和债券。当然,她一定会有回报的,除了在与柴可夫斯基的通信中获得了精神世界的纯粹的愉悦以外,她的举动还将被载入人类的文明史——历史将给予她永恒的回报。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通信汇集成了一本厚厚的书。这两位终身没有见过面的精神恋人,在书信中向彼此袒露了纯真的灵魂。有一次,他们都到了意大利,梅克夫人在散步的时候经过柴可夫斯基居住的旅馆,而柴可夫斯基恰恰走到阳台上,两人的目光相遇了,他们的心灵撞击了,相互感觉到对方的存在。但梅克夫人是高度近视,她很快摘下眼镜,匆匆走开了。他们已经融合,却又保持着绝对的纯洁。柴可夫斯基在佛罗伦萨给梅克夫人写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钟情的人之所以爱,并非因为他钟情的对象以其美德吸引了他,而是因为出于本性,因为他不能不爱。”这里,柴可夫斯基所谈的“爱”的对象是俄罗斯。而他心目中的“俄罗斯”的化身,既是“静静地注入大海”的伏尔加河,也是梅克夫人这样高贵的女性。他在许多信件中把自己创作的乐章说成是“我们的乐章”。这没有丝毫的俯就之意,这是一颗圣洁的灵魂向另一颗圣洁的灵魂表示最热烈的敬意。而梅克夫人在一封未发出的信里曾经这样说:“我爱柴可夫斯基,作为一个女人,一个身心都很完美、有能力去爱的女人爱着柴可夫斯基,在我的一生中没有比这更美的事物了。我会找到力量把我的爱向他倾诉……”

世俗世界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后来,梅克夫人的财产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大的损失,她的子女亲属们召开家庭会议,强迫她停止资助柴可夫斯基。面对着自己亲手带大的子女们厚颜无耻的攻击,梅克夫人的精神垮掉了。失去了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迅速地被忧郁症所淹没,她在精神病院里走完了她的生命之路。柴可夫斯基失去资助后,很快熬过了经济上的难关,而精神上的创伤一直都没有愈合。

当我阅读两颗在寒冷中慰藉的心灵的时候,我尤其怀念梅克夫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克夫人比柴可夫斯基更加伟大。正如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卢梭,没有梅克夫人也就没有柴可夫斯基。我又想到生活在中国的那些精神世界的跋涉者们,顾准们,张中晓们,他们却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幸运,他们在孤苦伶仃中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连一位精神上的异性伴侣也没有遇到,更不用说获取任何经济上的资助了。我想,一个诞生不了梅克夫人的民族,同样诞生不了柴可夫斯基。当我倾听着柴可夫斯基不朽的乐章的时候,我愿向梅克夫人这位圣洁的女性表示我十二分的敬意。

三个医生

除了著名的《日瓦格医生》外,俄罗斯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医生的形象。医生能够疗救身体的病痛,却无法治疗社会的病态。尤其是在社会大转型、大动荡的时期,医生对于无数的生命的非正常消亡更是无能为力。许多俄罗斯作家愿意让他们的主人公以医生的身份出现,背后蕴含着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心态。

魏列萨耶夫出生于土拉一个医生的家庭,他偏偏拒绝父亲要他从医的劝告,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1884年,他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有意思的是,他毕业后却又攻读医学专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与那些弃医从文的人不同,魏列萨耶夫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弃文从医。不过,他一边从事医生的工作,一边坚持文学创作,一直把文学创作当作“副业”来看待。魏列萨耶夫在中篇小说《走投无路》中,表现了19世纪末俄国民粹主义者的人生悲剧:他们满怀理想地走向民间,对广大民众抱有急切的希望。然而,实践却表明,他们不仅无法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招致怀疑和仇视。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医生,他不顾亲友的劝告,深入一个霍乱流行的地方去帮助老百姓防疫治病。但是,他的那套先进的消毒手段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和理睬。医生废寝忘食地工作,抢救濒临死亡的病人,最终却被当作传播瘟疫的巫师,遭毒打而死。这篇小说中医生的悲剧性,超过了鲁迅《药》中的夏瑜。

1901年,魏列萨耶夫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个医生的札记》。札记探讨的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更凸现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世纪之初的俄国,已经是风雨欲来、乌云满天。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行医生涯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当人富裕而自由时,医学才有意义,而俄罗斯的现实却是“穷人因贫困而生病,富人因生活优裕而生病”。有病的并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现存的一整套社会秩序。而要对这一社会体系进行疗救,显然不是依靠医生就能够完成的。因此,魏列萨耶夫笔下的医生的系列,都是悲剧人物——导致悲剧的,是他们的职业,更是他们所生存的社会。如果仅仅把自己局限在医学领域,那么要充当一名成功的医生是很容易的。在俄罗斯这个后发展的帝国主义国家里,医生有限的数量比起庞大的社会需求来远远不足。然而,魏列萨耶夫所关注的,绝非医学本身。在俄罗斯,从来就没有纯粹的“专业人士”,而只有对整个社会负有强烈的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安德列耶夫是最早进入现代主义层面的俄罗斯作家之一。在小说《思想》中,安德列耶夫描写了一个信奉超人哲学的医生,佯狂杀死了自己的朋友,只因为他认为这个朋友十分平庸,却生活得很幸福。杀人的计划虽然顺利实现,但理性却背叛了他,他从佯狂走到了真正的精神崩溃的边缘。这一主题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著《罪与罚》。《罪与罚》的主人公是一个大学生,而《思想》的主人公却是一个思想成熟得多、坚定得多的医生。医生在开始行动之前,没有大学生那么多的犹豫、顾忌和矛盾、挣扎。安德列耶夫否定的,不仅仅是《思想》中的医生,也不仅仅是超人哲学,而是19世纪末以来俄罗斯的整个历史进程。平等和公正不能依靠暴力来获得,暴力本身就是非正义的。

安德列耶夫的这篇小说没有用《医生》这样的题目,而用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思想》。显然,他要表现的不是具体的某个“医生”,而是由某个医生体现出来的某种“思想”。我把这个医生看作一个抽象的符号——他代表的是一整套关于人类未来乌托邦的理论。这种思想认为,为了达到崇高的理想,采取恶劣的手段是可行的。安德列耶夫对这一思想持否定态度,他的小说举的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医生的精神崩溃仿佛是一个预言,它预示了1990年苏联帝国的解体。无独有偶,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格医生》中,从正面说过这样一段话:“潜伏在人身上的兽性如果能靠吓唬——无论靠监狱还是靠因果报应——来制服的话,那么人类最高的象征就是手执皮鞭的马戏团的驯兽师,而不是自我牺牲的传教士了。千百年来使人类超越禽兽而且不断前进的不是鞭子,而是真理的声音,是不用武器的真理的无可争辩的力量和真理的范例的引导。”

第三个医生出现在米·布尔加科夫的笔下。医生这一职业对青年布尔加科夫具有无比的诱惑力,他1916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医学系,之后就职于斯摩棱斯克国立医院。1920年,经历了乌克兰内战洗礼的布尔加科夫,精神上发生重大转变,终于弃医从文。关于自己的从医经历,布尔加科夫写了两本书:《一个青年医生的札记》和《袖口手记》。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医生,不像魏列萨耶夫笔下的医生那样具有殉道者般的激情,更不像安德列耶夫笔下的医生那样代表着某种邪恶的理念,而是更具备平民性和现实性。在没有药品的时刻,他饱尝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在病人死亡的时候,他体验到生命的脆弱与卑微。布尔加科夫没有在医生的身上寄托“微言大义”,而是“如实”地描绘出战争的残暴、民众的苦难、命运的无常以及医生的“无力”——他们即使是竭尽所能,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布尔加科夫延伸的是人道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到了革命胜利以后,自然会被贬斥为“小资产阶级的懦弱”。然而,“强大”的帝国灰飞烟灭,“懦弱”的文学家却永存于世。

歌德说过:“医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生命的复杂历程,医生也因此而比其他人都更贴近于生命的意义,更易于深入了解典型人物,更易透视人类生活的秘密。”三个医生,揭示出了三种人生的秘密。

责编天空

分类:新民间文学 作者:余杰 期刊:《当代》2000年3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