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0年9期 > 〖短篇小说〗虞公山

〖短篇小说〗虞公山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9-02 22:53:17

要从一个鬼魂说起。

不管你信不信,那三个人的确看到了卢万里的鬼魂。他们用手指着脑门对我发誓:“千真万确,如有半句瞎话,仝所你拿枪打我这里。”三个人在不同时间点,经过卢万里家的院门前,都看见他在烤火。卢万里缩着脑袋蹲在地上,面前是一个火盆,他正理着湿衣服在火上烤。在火焰和冒着水汽的湿衣服后面,他们三人都看见了卢万里瘦骨嶙峋的上身和那张憔悴的脸,他冷得直哆嗦。卢万里显然比活着的时候更瘦了。三个目击者的表述区别仅在于燃料:第一个人说,盆里烧的是木柴;第二个人说,烧的是火纸;第三个人承认他没看清楚,火太大,几乎把整个火盆都吞没了。烧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去的卢万里突然回到家门口来烤火。

雨一直下,大的时候像老天漏了底,小的时候如满天的蜘蛛在吐丝,缠缠绵绵半个月没消停。所以,尽管现在是大夏天,如果鬼魂衣服湿透了,感到冷也很正常。反常的是,死去的卢万里为什么要回到家门口来烤衣服。

死人回家我没见过,但鹤顶这地方此类传闻从来没断过。算命的老赵多年来的口头禅就是:水边嘛,湿气重,阴气也重,出啥事都不稀奇。也就是说,鹤顶就是个神神道道的地方。所以卢万里的儿子把这件事作为报案的原因之一,我根本没当回事。他说有人动了他父亲的坟墓。他说不仅有三个街坊看见了他爸在院门口烤衣服,冻得直哆嗦,他还亲自梦见了父亲。在他的梦里,父亲穿着的正是在院门口烘烤的衣服,卢万里抱着胳膊对他说:

“儿子,我快冻死了。衣服全湿了。”

在他梦里,父亲的衣服的确是湿的,湿漉漉地正往下滴水。他做梦的时间在三个目击者看见烤火的场面之后,可见,父亲的衣服在烤干之后又湿了。第二天早上,他把这个奇怪的梦说给母亲和老婆听。母亲听了心酸得不行,跟邻居们说起时,止不住流下眼泪;老婆则当成个笑话,说给姐妹们听时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来。然后,作为反馈和回应,三个目击者看见卢万里烤火的消息陆续传到了他们家。里应外合,卢家就不能不上心了。卢万里的儿子想起来,清明节给父亲上坟时是有点潦草,没烧几张纸。一定是父亲在那边缺钱了,所以衣服湿了也没得换。第三天,他一口气买了十刀火纸,每张纸上都摞满了金元宝,装在一个大号塑料口袋里捆到摩托车上,冒雨去给父亲上坟。

离坟墓还有二十米,穿过雨帘他就发现父亲隆起的坟堆缺了半边。再往下看,有人在坟墓旁边挖了一道深沟,雨水汇成激流,正从深沟里流过。混浊的流水不停地冲刷父亲的坟墓,棺材一角浸泡在水里,流水撞击到黑色棺木上,激起泛白白的水花。卢万里的儿子骑上电驴子转身就跑,背着一口袋的火纸直接到了“丁”字路口。他结结巴巴地对所里的值班警员说:

“有有有人,盜盗盗了我爸爸的的墓。”

我们觉得这事不可能,卢万里又不是啥大人物,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一个坟,盗它,谁吃饱了撑的?本来下雨天也干不了活儿,大家想趁机打个瞌睡,他非要我们去破案。为了表示兹事体大,且有预兆在先,他把卢万里湿了烤干、烤干后又湿了的衣服和哆嗦喊冷的事给我们颠三倒四地讲了一遍。好吧,上车。

快到现场,一摊烂泥地,车过不去。下了车他让我们走在前面。他说天暗,他有点怕。

就是在那天的大雨里,我们发现了未遂的盗墓案,当然,盗的不是卢万里的墓。

卢万里埋在一个好地方。这一片高地,鹤顶人叫虞公山。传说甚多,有说古时候一个姓虞的人曾在这地方住过;也有说这地方埋过一个姓虞的大官;还有的说,一个姓虞的外乡人来这里修行,最后坐在山尖上飞升成了神仙。反正跟一个姓虞的人有关。这种传闻鹤顶人都懒得信,但凡跟别处有点区别的地方都有类似的传说。如果都是真的,那咱们鹤顶早就仙迹处处,哪还会穷得如此叮当响?虞公山周围是片荒地,尽管没生老赵那样的慧眼,鹤顶人也看出来这地方风水不错,但因为离镇子实在有点远,人死了也极少长途跋涉埋到这地方。这两年不少人家鸟枪换炮,有了摩托车、电动三轮车,交通工具改变了距离的概念,虞公山周围才慢慢出现几座新坟。

我们围着卢万里的坟墓转了几圈,确定没人动过那口黑漆漆的槐木棺材。它露出一角,还有坟山垮掉半边,完全是雨水冲刷所致。卢万里的儿子拍胸脯保证,若非意外,他爸坟边绝不会出现水沟。坟墓的左侧低于右侧,虞公山上的雨水再凶,往下流也只会从他爸坟墓的左边走。他说得没错。坟墓周围荒草丛生,尤其是那些抱住大地不放的巴根草,拿铲子都未必能将它们连根拔起,仅靠雨水的冲刷,十天半个月怕是搞不定的。有人帮了忙。

这好办,我们继续在附近转悠,等同事开车回去取来几把铁锨。然后挖土筑坝再引流,让水从卢万里的左边走。果然,水落之后,在坟墓的右侧发现了铁锹切挖过的隐约痕迹。荒无人迹,谁会无聊来这地方模仿大禹治水呢。我提着铁锨绕虞公山的边缘走,十步之外看见了雨水没有冲刷干净的新泥。

虞公山说是山,其实就是个大一点的土堆子。也许姓虞的那人当初成仙或者刚埋下地的时候,虞公山确有一些气势,比如巍峨宽阔,那风吹、日晒、雨淋了不知多少年后,它已然也被消磨成了一个土丘。我跟着断断续续残留的新泥走,发现土丘坡上有一丛灌木尤为稠密。大雨把灌木洗得干净,同一丛灌木竟长出两种不同的枝叶。我用铁锨毫不费力就挑起了部分枝叶。再来一锨,剩下稍微牢靠一点的灌木也被从泥土里掘出来。一律都没有根。它们是被砍断了根插进土里的。

灌木清空后,再铲掉插灌木的一堆泥,土丘的肚子里似乎有个洞。我招呼大家过来,清除洞口堆积的虚土,再往里挖。果然有一个黑灯瞎火的洞。铁锨在洞的深处撞上坚硬的东西。卢万里的儿子想出个招,打火机点着,系在铁锨头上往洞里探。洞中氧气稀薄,但奄奄一息的火光中,我们都看见了刚才铁锨撞到的是什么。打磨光滑的巨大条石。

以在派出所工作多年的经验,我知道遇上大事了。我把所有人集合到跟前,发布如下命令:

任何人不得走漏风声;

立刻原样封堵洞口,恢复伪装;

现在就协助死者家属培筑好坟墓;

我现在就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在相关决定下达之前,咱们所一定做好现场保护,不能有半点闪失。

省文化厅接手了剩下的工作,天还没晴透就派来考古队。他们认为虞公山下可能藏有古墓。他们与县史志办及有关历史学家交流研判之后,初步达成共识:虞公山的传说或许非虚,这地方真埋葬过姓虞的历史人物。安保工作由县公安局牵头,我们所全力配合。同时,责成我们所尽快侦破该起古墓盗窃未遂案。

我们手头的线索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这起盗挖跟卢家的关系。大雨之后的现场线索几乎消失殆尽,但两者之间若无必然联系,那只能说太过巧合。第二个,就是县公安局提供的两个过滤嘴烟头,他们在洞里找到的。一个古怪的牌子,蓝旗。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警员做了拉网式查访,卢万里家人、亲戚、街坊邻里,甚至随机采访了跟卢家毫无关系的人。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卢万里生前口碑甚好,他的左邻右舍高度赞扬了卢万里,那个老大爷说:“我就一个标准:凡是万里说有问题的,那人肯定有问题;凡是说万里有问题的,一定是那人有问题。我认识万里几十年了,这标准从没错过。”卢万里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整个家庭,卢家家风挺好,门楣上还钉着“五好家庭”的牌牌。他们家没仇人,没做过亏心事,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人缘都不错,至少在查访中没听到任何负面评价。足够了。在乡镇,除非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不然谁会干掘人祖坟这种损阴德的事。更不会有人抽风,要去卢万里坟边开一道深沟解闷。所以我们维持先前的判断:此事跟盗墓相关。

我把查访详情向县公安局做汇报。县局表示赞同,他们也发现,两者很可能关联密切。盗墓必须掘土,盗墓还得隐蔽,掘出的土不能露馅,运土也不能太麻烦,怎么辦?现场解决。如何解决?被雨水冲走。自然便捷,神不知鬼不觉。卢万里的坟墓是距盗墓口最近的一座坟,山丘与坟堆之间正好有个凹槽,高处的雨水下泻,那地方是第一个下水口。为了加大水流带土的能力,盗墓贼掘开草皮和地表,人为地开了一条深沟。他们没想到,雨大水流急,这个更有效的挖掘机阔大深沟的同时,把卢万里的坟墓也给摧毁了半边,露出棺木。已经在干燥温暖的棺木里安睡三年的卢万里突然落了水,感到了冷。盗墓贼失算了,提前惊动了鬼。

剩下的两个烟头。作为一个老烟鬼,很惭愧,我真没听说过蓝旗这个牌子。警员们去镇上各个商店买蓝旗烟,全都空手而归。店主们跟我一样孤陋寡闻。这方面见多识广的只能找满天下乱跑的人。住滨河大道边上的老苏长年跑长途客车,他也说不清,答应下一趟跑车时帮我问问。我把鹤顶在外工作、求学、做生意和游荡的人的名单找出来,能联系的都联系了一遍,没一个人知道。结果显示,他们大部分人都不怎么抽烟,更不会带烟回来。这很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副所长想起运河街上常年跑船的吴斌,这家伙烟酒都是大户,没准知道。他老婆在家,听说找吴斌,没好气地说:

“死了。”

“死了?”

“早死了。”

“啥时候死的?”

“一年到头连家都不着,跟死了有什么两样?”

副所长出了口长气,拿出烟头照片:“你见过吴斌带回来这个牌子的烟吗?”

吴斌老婆瞥都没瞥:“人都见不着,哪还见得着烟?”

副所长知道再问也是瞎耽误工夫,赔个笑转身要走,被叫住了。

“本来也懒得问,”吴斌老婆说,“赶上了我就多一句嘴。我家那兔崽子好几天不着家了,你们能不能帮忙找一下?”

“什么兔崽子?”

“我儿子,吴极。”

“失踪了?”

“谁知道。学校也打来电话,三天,哦,今天第四天,没上课了。”

“平常他会去哪儿?”

“谁知道。跟他爹一个德行,四六不着的货。”吴斌老婆摊开手对着房间挥了半圈,“这个家就是个旅店。”

副所长答应着,出了吴家。正经事没干成,倒添了桩新业务,回到所里就跟我抱怨。抱怨归抱怨,还是给镇中学打了电话。教务主任说,有这事,家长再不给出合理解释,按有关规定,可以开除了。教务主任又说,咱这鹤顶,一到下雨天事就多,吴极班上还有个同学也旷课四天了;班主任说,他俩好得穿一条裤子。

“两个孩子平时表现如何?”

“两个孩子性格都偏孤僻,”教务主任电话里的口气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太合群。听说经常抽烟喝酒。”

我和副所长对视一下。我们的判断步子可能大了一点,有枣没枣来一竿吧。

吴极的同学叫安大平,住在运河街的另一头。父母都在家,老实得像闷瓜,见了警员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除了回答我同事的问题,多一个字都没说,连句客气话都没有。据邻居反映,他们两口子常年如此,相对无言。如果不是拴在墙根的那条狗偶尔发出几声叹息一般的叫声,这个家可以一整天不弄出任何动静。两口子说,大平去他姑妈家走亲戚了。

“课也不上了?”

“大平没说上课的事。”

好吧。我同事问,可不可以看一下安大平的房间,两口子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对着一扇关着的门指指,门上贴着奥特曼。一个高二男生的房间,墙上贴的还是初中生口味的招贴画。没有烟味。在一个半开的抽屉里,同事看见一盒本地产的运河牌香烟。打开烟盒,剩下的五支烟里,有一支蓝旗。同事合上烟盒,对两口子笑笑,问,大平他姑姑家远吗?

从安大平家出来,他们直奔运河街的那一头。吴斌老婆正锁门要去菜场,这个时候肉会便宜点。她给了我同事一个白眼,不耐烦地说:

“你们到底想看什么?我都半个月没吃上肉了。”

“就看看你儿子的房间。没线索怎么帮你找儿子?”

吴斌老婆用钥匙打开儿子房门。吴极平常出门就上锁,不许母亲随便进他房间。因为门窗紧闭,浓烈的潮霉味中混杂着没能散尽的烟味。地上有烟头,没错,蓝旗牌。同事顺手翻了写字台上的一堆演草纸,有张纸正面演算了一道数学题,反面画着一个山包。山包的半腰上有一扇打开的门,一个粗暴的箭头指向门里。纸的右下角写着“祖宗”两个字。

“这是什么?”同事试探着问吴斌老婆。

“我哪知道?”她心不在焉地说,“一天到晚跟没魂儿似的,出了这扇门就像梦游。跟他老子半毫米不差。我说你们能不能快一点,再晚便宜肉都卖光了。”

同事回到所里汇报之后,驱车去了安大平姑妈家。

可能因为电视里正在播放侦探片,那两个孩子扭头看见三个警察进了门,立马从并排坐的椅子上跳了起来。安大平的姑妈也吓坏了,他们家从没来过戴大盖帽的。她跟在我同事后面说:

“他俩可啥坏事都没干啊,坐在这里看了一天的电视了。”

我同事说:“没事,我们就了解一下情况。”

两个孩子个头儿都不小,杵在那里一个挠鼻子,一个拧着手指头。

“有烟吗?”

吴极脸上长满了青春痘。他从口袋里摸出挤皱的半包蓝旗。

“哪来的?”

“我爸上次带回来的。”

“带给你抽的?”

“我偷的。”

一个同事堵在门口防止他们溜掉。另一个同事指着椅子说:“坐。”

他俩坐下来。安大平姑妈关掉电视,让我同事坐到旁边的木质沙发上。

“别紧张,就是了解点情况。旷课可不是个好习惯。”

“吴极说不想上了,我就陪他出来了。”安大平怯怯地说。

“为什么不想上?”同事问吴极。

“心慌。”

“吃坏肚子了?”

“不知道。”

“再想想。比如看见谁,害怕了?”

吴极低着头,翻起眼看眼前的两个警察,然后扭头往后看。堵在門前的我同事,像逆光中矗立的一座黑塔。

“嗯。”

“看见谁了?”

吴极低头不吭声。

“大平,要不你来说说?”我同事说。

安大平看看吴极,后者没反应。安大平犹豫之后小声说:“你们。”

“戴大盖帽的?”

安大平点点头。

“在哪儿?”

“虞公山。”

“哦,”我同事说,“吴极,你俩一块儿?”

吴极突然站起来,脸涨得通红:“那就是我们家的地方!我本来姓虞!”

两个孩子被带回所里。

副所长把审问结果报送给我时,哭笑不得,这是他从警十八年来见过的最有意思的案子。如果嫌疑人不是未满十八岁的少年,他敢断定这会是本年度全中国最荒唐的案件,没有之一!

虞公山那个洞是吴极和安大平两人掘的,为寻找古墓。卢万里坟墓旁边的水沟也是他俩挖的,如我们和县局推断的,是为了就近把掘出的新土冲走。那个小坟里埋的是谁,他们根本不关心,甚至都没认真看一眼卢万里的墓碑。两个孩子交代,他们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的空闲时间来干活儿。刚开挖不久就下起雨,本以为雨天对工程不利,黏黏糊糊到处是泥,但发现雨水可以迅速将掘出的新土冲走,他们倒希望雨一直下下去了。因为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尽管此地荒僻,若非逢年过节,扫墓上坟的人都见不着,他们还是谨慎为上,每次工作结束,都要把洞口伪装妥帖。大雨帮了他们的忙,踩出的泥泞也很快被雨水抹平;小丘上杂草也多,被踩趴下了,喝了一肚子水后,腰又迅速地挺起来,所以我们第一次去那里,完全没留意这些疑点。

“为什么盗墓?”我问副所长。

“嗨,他们根本不认为是盗墓。”副所长拿出提审记录,“吴极认为他只是在挖自家的祖坟。他说吴斌一直跟他说,他们原来姓虞,当年老祖宗虞公出差途中意外病逝在鹤顶,天热,遗体没法久存,只能就地下葬,埋在了虞公山。虞公山其实就是个大坟堆。只是天长日久,历史演进,鹤顶人把虞公墓这事给忘了,虞公山成了一个大土丘的名字。吴斌跟儿子说,他们这支‘吴’跟本地的吴姓没关系,他们从‘虞’字来。当年虞公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官,起码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因为是皇帝的宠臣,死后才备极荣华,有如此规模的大墓。虞公客葬异地,他的二儿子是大孝子,便迁居鹤顶,长年为父亲守墓。因为是从家族中分出来,如同从‘虞’字里拆出个‘吴’,这一支虞公后代就以吴姓在鹤顶繁衍开来。”

“听上去挺是那么回事的。就算真是吴家祖坟,吴极这孩子为什么现在突然开挖了?”

“据安大平说,吴极跟一个姓吴的同学闹矛盾,对方说,‘有种别姓吴。’为撇清跟对方‘吴’的关系,这小子血直往脑门蹿,竟然要到老祖宗的坟墓里找证据。吴斌跟他说过,虞公落葬时,带了一部家谱进地下。”

这算不算“儿戏”?他还真就这么干了。这孩子都没意识到,即便真有家谱陪葬,几百年过去,也不知道腐烂多少回了。而且,找到家谱就能证明他是虞公的后人?

“吴斌跟吴极说,他们家有一部吴姓家谱,打头的是虞公的二儿子,只要两部家谱衔接上,齐了。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证明了。”

家谱这么复杂的东西我不懂。我爹给我留了一本,让珍藏,我放抽屉里后再没拿出来过。但以我对家谱粗浅的了解,很多家谱开头都会有一段大帽子,历数自家姓氏的沿革,吴极完全可以拿出自家的家谱嘛。

“这个我也问了。”副所长问我要了支烟,“吴极说,他把家里翻了个底儿朝天,没找着。就给吴斌的船上打电话,父亲醉醺醺地跟他说,早不知放哪儿了,回到家再说。他一趟船经常要跑三四个月,吴极等不了,找到一部算一部。头一次见到这么仓促上阵的盗墓贼。找了几本盗墓小说翻了翻,围着虞公山转了三圈,觉得哪个地方顺眼,一锹插下去就开干了。担心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好朋友拉过来帮忙。哦对了,他不同意盗墓这个说法。”

“不盗墓他们怕啥?”

“我们的人守在那里,大盖帽总还是有点震慑力的嘛。他俩就跑了。”

“口供跟现场都吻合?”

“核对无误。挖掘工具藏在旁边的小树林里,也找到了。”

确实有点意思。我想找个时间跟吴极这孩子聊聊。他爹我见过,跑船回来,经常摇摇摆摆穿过运河街,一大早看上去也是醉醺醺的。

专家们确认虞公山下有座古墓。墓主人虞凤常,字鸾翔,湖北宜昌人,仕宦生涯主要在清康熙年间,官至大理院少卿。也就是大理寺卿的副手,佐正卿总理全院事务并监督一切事宜,正三品,够大的官。专家查阅大量史料,证实了本地的传说。大理院少卿虞凤常确系陪侍康熙皇帝沿运河南巡,船队行至鹤顶时病逝。虞少卿是康熙的爱臣,他的突然亡故,让皇帝十分悲痛,其时天气尚热,尸体不宜久存,长途迁移更是不妥,便御旨厚葬于此。当年一定是立了墓碑,碑文很可能还是康熙御笔,但很遗憾,不知道在哪个年代弄丢了。很可能因为墓碑的失散,导致本地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开始漫漶,最终成了众多漫不经心的传说之一。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虞公山,否则,早不知道被那些职业的盗墓贼光顾多少次了。

我们把吴斌的“吴自虞来”一说报给专家,他们讨论之后,表示存疑。现有的资料完全不能支撑吴斌的说法。虞氏一族,在北京和宜昌都有后人,子孙繁茂,有案可稽;至于鹤顶的这一支,真没听说。

考古发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鹤顶在运河边上,千百年来,无数历史人物在运河上穿梭,无数的大事在水上与河边发生,大大小小的遗迹不能算少。在这方面,鹤顶人还是见过一点世面的。开始几天,大家围观考古现场的热情挺高,里三层外三层,等专家们找到此系虞公墓的确凿证据,即一块镌有“虞少卿”字样的石头后,人群就慢慢散了。热闹不能一直看下去,自己的日子还得好好过。我们继续提供必要的安保,所里的日常工作也逐步恢复。

跟县局协商之后,对吴极和安大平做过批评教育,把他们送回了课堂。我知道吴极没有想通。说实话,我也挺好奇,于是决定,干脆把它当成不是案子的案子继续办下去。周末下午,吴极母子俩都在家,我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儿子挖了虞公山,当妈的觉得挺没面子;但因为儿子这开山的几锹,引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考古,还坐实了虞公墓,当妈的又觉得儿子给自己长了脸。不过此外,“吴从虞来”又让她哭笑不得。你爸整天云里雾里,瞎话张嘴就来,你也信?当妈的又十分来气,这事用膝盖想都觉得荒唐啊。我到吴家时,没说上两句,吴斌老婆又训开了儿子:

“好的你没学,脑子抽筋倒学得挺快。不过那死鬼也没啥好的可学。”

吴极小声嘀咕:“我爸没瞎说。”

“他不瞎说?嫁给他十八年,我算明白了,从头发梢到脚指甲盖儿,他从头到脚都是个骗子!”

“我爸不是骗子!”

“他要不是骗子,你妈我就是七仙女,就是王母娘娘。”

“我爸就不是骗子!”

“好了,老娘懒得跟你争了。你真是你爸的亲儿子。”

我赶紧打圆场,表示想跟吴极单独聊聊。

“随便!”吴斌老婆手一挥,“能带回家聊到管饭更好。”这婆娘拎起织毛线的袋子去邻居家串门了。

我问吴极:“你爸知道这事吗?”

“不知道。电话打不通。”

吴斌跟着一个外乡人跑船,每年回来两三次,吴极掰着指头数,在家撑死了也就待一个月。活儿多?谁知道。他喜欢在水上跑,说在陆地上走不稳,上岸就要摔跤。他悄悄跟儿子说,别告诉你妈啊,我两条腿不一样长。吴极想看看两条腿差多少,吴斌刮了一下儿子的鼻子,站着是看不准的。可是吴斌一躺床上就是前腿弓后腿蹬,两脚从来不齐,那姿势像在跑路。过去吴斌有过两部便宜的手机,一部喝多了不知丢哪儿去了,一部站在船边撒尿时,不小心滑进了水里。干脆不要手机了,反正没人找。吴极找他,都是打船老大的电话,那差不多也是个不靠谱的酒鬼。

吴家的房子不大,就这样也没塞满,客厅里的摆设稍显清冷,感觉这家人随时都可能搬走。“喜欢爸爸吗?”我问。

吴极低着头:“不知道。”

“想爸爸吗?”

“不知道。”

“爸爸回到家都干什么?”

“喝酒。跟媽妈吵架。给我讲故事。”

“都讲了什么故事?”

“什么故事都有。”这孩子突然有了自信,眉毛都跳了起来,“我爸爸一肚子故事。真的,他什么都懂。他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能带回来一大堆故事。不信你问安大平。我爸一回来,他就待在我家不愿走。他说我爸是他见过的最会说笑话的人,每次他都笑得两个腮帮子疼。”

“你妈妈喜欢听吗?”

“我妈说,都是吹牛,鬼话连篇。然后就吵架。有时候还会打起来。”

“你爸都跟谁一起喝酒?”

“他自己把自己喝醉。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外头,哪来的朋友。”

鹤顶镇上姓吴的有好几家,跟他们家都不是本家和亲戚。吴极往上四五代,都是单传。他爸说,跟他们不一路。

“你们家的家谱你看过?”

吴极摇摇头:“我爸都忘了放哪儿了。但是我看过这个。”他去自己房间抱回来一本破旧的县志,砖头一样大。他熟练地翻到折页的地方,递给我看。

纸页泛黄,印刷效果也欠佳。那一页介绍虞公山的传说,列出四种:虞氏住地说、虞氏修仙说、虞公墓说,还有一个愚公说。第四种意思是,这地方原来真有座山,堵在某人家门口,这家也出了一个愚公,誓将此山夷为平地,可惜天不假年,快削平的时候累死了。大家就把剩下的这个土包叫愚公山。已经有个跟王屋和太行两座山耗到底的愚公,本地人想,还是别弄重了,分不清彼此也麻烦,于是改叫虞公山。虞公墓说,指的就是虞凤常落葬于此,名之虞公山。吴极只在此一说的文字下,用圆珠笔画了两条歪歪扭扭的线。

“这个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啊。”我说。

“我相信我爸的。”

吴极说这句话时,内向、羞涩和躲闪都不见了,一脸单纯笃定的孩子气。我摸了摸他的脑袋,感觉像在摸我们家的那个小浑蛋。儿子高中毕业后,再不让我摸他脑袋了。“挺好,挺好。”我说,“你爸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想吃什么?”

他想吃羊肉串,如果可以,还想把安大平也叫上。没问题,我说这顿一定管饱。我们在镇上最好的羊汤馆等安大平。他们想吃的全点了。分手的时候,我要了吴斌的船老大的电话。

那人姓秦,山东口音,说话充满梁山泊的豪气。我们聊得很好。船停在码头,他留守船上,吴斌上岸溜达了。他说吴斌这兄弟不错,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每顿都离不开那二两猫尿,可惜了一肚子的才华。秦老大说到猫尿时嘿嘿地笑了,他也好这口。水上跑惯了,不喝两口真顶不住那寒湿,还有“孤独”。他说到“孤独”时舌头打了个结,不习惯这样文气和矫情的表达。

“一肚子才华?”

“也是一肚子鬼话。”秦老大吐了一口痰,在电话里说,“那真是个聪明人,说什么像什么。他要不跟我搭个伴,这一年到头在运河里跑上跑下,我还真不知道时间怎么打发。”

“你知道他祖上姓虞吗?”

“那得看他喝到哪儿了。喝到位了,也姓过昊。”

我不知道接下来该问啥了,便随口说:“一肚子鬼话那你还信?”

“信了能翻天?你们可能不了解他。聊透了,你就知道,这人让你心疼。对,心疼,就这个意思。”

我头脑里立马出现一个清瘦的男人,还有点病病歪歪的。事实上,我见过的吴斌虽然块头算不上多大,但绝对是个结实的汉子。

“我可能没说清楚。反正这兄弟真不是坏人。他不过是张嘴就来。你要是跟他敞开了说上一个小时,我担保你会认为他跑船是屈才了。我一直觉得他能干很多高级的事。能干什么我也说不好,反正他经常没魂儿的样子既让我冒火,又让我愧疚,觉得委屈了他。但他又能干什么呢?所以这些年我一直收留他。要是别的船老大,早换个更年轻能干的了。不好意思,啰啰唆唆的,也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他的声音突然远了,一段空白,他一定是捂住了话筒。很快山东口音又回来了,“吴斌回来了,又喝多了。你要跟他说吗?”

“不必了。我就随便问问。谢谢。”我竟然有点慌张地挂了电话。

这次通话之后不到一个月,准确地说,二十八天,考古发掘还在进行,秦老大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吴斌死了。昨晚喝多了,可能夜里起来撒野尿,一脚没踩好,栽进了运河里。今天一大早尸体浮在水上,幸亏没漂太远,要不都不知道他跑哪儿去了。现在他正加足马力把他运回来,明天就到鹤顶。他觉得先给我打个电话,可能比上来就通知吴斌老婆孩子要妥当。为什么妥当,他也不知道。这个山东汉子,在电话里露出了哭腔。他说,吴斌无论如何是个好兄弟。

由所里出面,找了一辆车去接吴斌。我以为吴斌老婆会拒绝去码头,没有,她坐在车上一声不吭。如此安静的母亲,吴极也有点不适应,他下意识地抓着妈妈的胳膊,他的手不停地抖。

吴斌被水泡得变了形,头发稀疏,白多黑少。他長一张瘦脸,跟肿胀的身子完全不成比例。吴斌老婆没有哭出声,只是眼泪吧嗒吧嗒地掉。吴极也一样,因为控制不住的惊恐,他连眼泪都很少。秦老大年轻时肯定是个壮汉,此刻两鬓斑白。他擦眼泪的时候不得不擤鼻涕。

一切从简。最后关头,再整理一下死者仪容。吴斌脸上蒙一沓火纸,这是鹤顶的风俗。旁边站着五个人,他老婆、他儿子、秦老大、我和安大平。就在殡葬工要把他推进炉子里的那一刻,吴极抓住了父亲。他把父亲的两条腿直直地并到一起,握住父亲的两个脚踝。为了看得更清楚,他弯下了腰。

原刊责编张睿

【作者简介】徐则臣,男,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1997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人间烟火》《居延》,散文随笔集《把大师挂在嘴上》《到世界去》等。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腾讯书院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等奖项。根据其中篇小说《我们在北京相遇》改编的《北京你好》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奖,参与编剧的《我坚强的小船》获第四届好莱坞AOF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曾获本刊第十三、十六、十七届百花奖。现为某文学杂志编辑。

分类:短篇小说 作者:徐则臣 期刊:《小说月报》2020年9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