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0年9期 > 〖短篇小说〗掩面时分

〖短篇小说〗掩面时分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9-02 22:53:58

形勢依然严峻,我竟和姜来见了一面。

即便被旷日持久的疫情折磨得日渐麻木,走上街头,还是会略觉不安,心中有股顶风作案般的、生动的刺激感。

看上去,这次见面没什么必要性,我和姜来之间的友谊,就算在正常时期也谈不上特别深厚——我们做同事的经历,都是三年前的往事了。是她主动联系的我,在微信里用语音邀请我出门吃顿饭。本来寻常的事情,如今都变得非同寻常。这“吃顿饭”的邀约,现在就像是拉着你一同去赴汤蹈火。可我没怎么迟疑就答应了下来。

也许的确是因为快要被关疯了。但我知道,促使我赴约的理由一定没这么简单。我只是无从将那种复杂的线头择清,于是只有将其甩给最轻易的理由。人类行为线索的乱麻,基本上你自己都是理不清的。你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冒雨跑到了空无一人的街上,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在某个夏天的黄昏打起了寒战。你不能直视自己,既无那样的勇气,也缺乏超然冷静的神禀。更何况,如今世界都陷入了空前的迷茫里。

丽都广场前的露天餐吧我并不陌生,三年前,我和姜来供职的那栋写字楼就在近旁。远远地,当我望到餐吧支起的遮阳伞时,心里居然涌动起一丝慰藉。昔日重现,那滋味,就是重逢某个久违了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此刻对你具有连你自己都未曾擦亮过的意义。“久违”与“意义”,三个月前,无论如何我也是没法跟这家露天餐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还放慢了脚步,不过是想延宕内心这种新鲜的、令人有些目眩的感受。

姜来已经坐在一张桌子前了。她要了杯水,在我看来仅是为了理直气壮地用水杯给世界一个摘掉口罩的理由。我从她身边绕过,坐到她的对面,一时间不知采用怎样的方式启动这个非常时期的谋面。还好,我也摘下了口罩。这简直是非常时期最高的礼仪。

两张一览无余的脸,竟让我们彼此都有一瞬间的尴尬。

我有些不自然地对她说:“周末好。”

她也有些不自然地笑了,问我:“今天是周末吗?”

我一下子拿不准了,好在她紧跟着也回了我一句:

“周末好。”

我听出来了,其实她也是拿不准的。这有些美好。当大家对世界都拿不准的时候,世界一下子就显得没那么奇怪了。

她显然是精心打扮过,在我看来还有些过分精心,以至于都不太能和我的记忆对上号。三月末的天气谈不上温暖,可她已经穿着条紫色的纱裙了。

“不冷吗?”我说。

我控制了语气,但我仍然感到自己有可能要冒犯到她了。

“还好。”她答道,表情反倒像是担心自己光着的小腿冒犯了我。

大家都有些心照不宣的小心翼翼。我又一次感到了有些美好,随之还找到了另外一条此行的动机,那就是,人和人交际时这种微妙的迂回与躲避,亦是我愿意重温的旧时滋味。

不曾想到,我们竟是从口罩聊起的。上帝知道,三个月来,口罩已经成了我不折不扣的噩梦。没错,我就职的公司的确在从事医疗器械的国际贸易,但这并不是我的错,那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和从前我们一起卖保险没什么两样。我不该承受如此蛮横的摧残——我们这个行当一夜之间成了风口浪尖上的重灾区,全世界的人都跑来跟你谈口罩,有口罩卖吗,或者买口罩吗?这买和卖的背后,是你以前完全无从想象的量级。不到一百天,从我口头周转的口罩大概有几亿只,然而事实则是,几亿只虚拟的口罩充斥在我的艰难日子里,让我焦虑不堪,迄今却没有一只有效地兑现在现实的交易中。

此刻,面对又一个说出口罩的人,我知道了,原来我顶风作案般地跑出来,最大的动机不过是为了暂时逃脱那令人绝望的荒谬。

“全世界都在倒霉,只有你们这行因祸得福,”她并不像是调侃,反而像是要令我开心的样子,“你卖口罩都卖到手软了吧。”

“都这么认为,我要是跟你说,我实际上却降薪了,你会信吗?”

我勉力想要给她做出点儿解释,尽量用舒缓的口气,跟她说说沉船时刻甲板上没有哪只烟囱会幸免什么的。但我说不下去了,感觉胃液已经翻涌了上来。

我的表情让姜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替我叫了杯柠檬水。

“嗯,这个我的确不太了解,”她说,“嗯,你是有些消沉。”

这话我还是接不上来。我何止“有些消沉”,而且听上去从前我不消沉似的,那并不符合事实。

好在姜来没有等着我回应她的意思,飞快地转移了话题。她告诉我这段时间自己成了家里的全职保姆,照顾一个不足周岁的女婴足以让她无暇顾及轰轰烈烈遭难的世界。听上去,她不是在诉苦,是在向我炫耀自己的幸运。我装作饶有兴趣,心里做着换算:如果在一个女婴和漫天的口罩之间做出抉择,此刻我会投奔怎样的生活?这很难,真的很难,不是因为两者都对我构成恐吓,而是我意识到了,世界给予你的选项原来就是没得选,要么你去面对女婴,要么你去面对口罩。这个发现令人松了口气,我想,这可能也是姜来约我见面的愿望所在,共享一下自己的困境,赋予困境某种“庆幸”的色彩,于是分摊掉实实在在的重荷。

在我们昔日的交往中,就曾经如此共享与分摊过。那时我刚刚毕业不久,拿了文学硕士的文凭,却只能跑到保险公司谋职。我天真地认为,学以致用,至少我可以用被文学史训练过的笔法去胜任一份文秘之类的工作,孰料直接被安顿到了实打实去做业务的岗位上。那是一个厮杀的疆场。我以为这很不幸,姜来却让我相信这是幸运。她比我大七岁,当时在我眼里都算是一个长辈了。尽管和我所学的专业相同,她手里攥着的,却是博士文凭。博士都不用对硕士过多解释,在她的共享之下,我很快觉得没有被安排去做保洁已经是中了大奖。她从安徽来到北京,不用说,是上了某个男人的当,人生一下子被悬置在了古怪的区间里。她不能抽身了,只能顽强地浮动在好像是被规定好了的引力当中。她要留在北京。这里面肯定有赌气的成分,似乎要如此证明点儿什么。对此,我向她部分地分享了自己的境遇:与她的方向相反,我那时最大的目标是将自己从北京发射出去,无论是哪儿,安徽也行,火星当然最好。我有一个后父,麻烦到像所有麻烦的后父一样。两个目标南辕北辙的女人交汇在了同一栋写字楼里,彼此分享了秘密,这个事实对我有效,我想,对她大概也起到了疗愈的作用。

卖保险原本也算得上是一份体面活儿,可谁都应该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体面活儿都不是那么实至名归,它们肯定会跟你想象中的不一样,跟教科书上的不一样,跟电视剧中的更不一样。当年我们被组织在同一个团队里,收入是以集体业绩来绩效的。姜来的业务量比我强,尽管也只能算作是差强人意,但我总是觉得我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里,不仅分享着她的秘密,还分享到了她的劳动果实。我将自己视为一个不劳而获的受惠者,不免对她怀有隐秘的感激之情。因此,我还有种从业的不洁感,这种“不洁”之感,一直贯穿到了今天,不出意外的话,还将是我职业生涯毕生的滋味。就像现在,谁能想到呢,我这个医疗器械的国际贸易从业者,不过是在兢兢业业地做着虚空的数字游戏。

“我可能不该跟你扯这些。”姜来终于意识到了不妥。

我好像一直在等待她的这个意识到来。不同的是,我并没有觉得她有何不妥。就是说,我并没有感到不适,我只是认为她应该会有可能意识到她所说的话题将引起我的不适。所以我就不动声色,在等着她的这个意识降临。

三年前姜来陪我堕过胎。你瞧,现在谈论一个女婴,对这段往事有可能构成影射。

医院是她替我选的,以我之意,本来是想找个小诊所了事。这里面当然有捉襟见肘的经济考量,但事后我审视过内心,承认还有某种自弃与自毁的冲动在唆使着我。从手术室出来后,姜来陪着我在空空荡荡的医院走廊里坐了很久。她坚持选择了这家费用昂贵的医院,和我一起在黄昏中感受走廊高耸的立柱投射而下的粗壮倒影。昂贵当然有昂贵的道理,我是没有见过哪家医院的空间奢侈得宛如圣殿一般深阔,连柱子都做成哥特式的风格。外面已经是盛夏的季节,我们置身的圣殿温度适宜,肯定谈不上寒冷,我却打着剧烈的寒战。说起来这很好理解,我刚刚被掏空了。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它只是更显而易见。

她握着我的手,劝慰性地对我说出一些令人咋舌的知识。男性的精子对女性来说是异性抗原,按照移植学说,这个外来的抗原会受到排斥,绝大多数女性怀孕后并没有流产,原因是母胎免疫耐受机制的存在发挥了作用,但是,如果这个机制不够完善,那就可能会出现流产。她当时就是这么告诉我的。可这跟我眼下的处境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我想,她事先一定专门补了课,否则她不可能如此专业,即便她是一个文学博士。她也的确像是在背书,脸上是知识未曾消化过的费劲表情。

“还有另外一种状况,”她认真地说,“那就是偶发性流产,发生了自然淘汰,淘汰率达到百分之五六十。”

这很神奇。不是吗?我不能确定她的科普是否准确,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准确理解了人类生育的规矩,我只是觉得自己被有效地说服了。既然那是一个高达“百分之五六十”的人类事实,你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打着寒战呢?“自然淘汰”这个词发挥了效力,那就像是在说花开花落与春去秋来,是在说自然那庞然的意志与你那只能的逆来顺受。就算你刚刚经受的,是一个血淋淋的非自然掏空。

我拿不准自己是否曲解了这堂生殖课的真谛,就我当时的理解,我认为有许多流产是在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着的。自然在悄悄地搞着神秘的平衡,这赋予了事情不由分说的色彩,它在源源不断地淘汰着胎儿,女性的身体不过恰好是一个搬运现场。这样的认知,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那天黄昏,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平静。姜来始终把我的手握在她的掌心,循循善诱。我从未对她表达过谢意,就好像我们不曾想过要对大自然表达点儿什么。直到有一天我不告而别地离职。

是的,在大多数时候我都显得冷漠。但我知道,这只是当我必须向世界描述自己时,能够用来保护自己的最安全也最廉价的一个说辞。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地不讨人喜欢。除了将一切推诿给那天赐的性格本身,我没有力量与胆识坦陈自己所有的深情或者绝望,当然,也有愚蠢和贪婪。

我们那时就是处在这种不温不火的友谊里。有时候一起在天台上抽支烟,有时候一起在丽都广场前的露天餐吧吃顿饭。她原本并不抽烟,是跟着我才染上了恶习;我原本也对意大利面毫无兴趣,跟着她,才开始觉得原来也还不错。现在盘点一下,我觉得我从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中获益更多:我教会了她一个恶习,她拓展了我的味蕾。何况,那时的饭钱基本上也是她出的。这个认知此刻令我惭愧,我想要对她释放出适度的善意与热情,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向她道歉,请她原谅我无可救药的冷漠,并接受我笨拙的示好。可是我真的不知从何说起。

戴着口罩的服务生端来了食物。原来她在我到来之前已经提前点好了。这没什么问题,本来就是简餐,薯条、鸡翅、意大利面。从前她就是这么干的。

“保险餐。”我脱口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什么?”姜来显然听不懂,“噢,应该是保险的,现在能被允许营业,应该就是保险的。”

她会错意了,我并不是在担心食品安全。“保险餐”只是我从前在心里对这组食物的一个命名,除了对应着彼时我们从事的行当,还隐含着某种内心的感受,它代表着妥帖、恰当、心安理得和不事声张。由此,你该明白为何意大利面会让我觉得也还不错了,因为它介于可口與难吃之间,刚好是一个能够下咽却也能够微弱奖赏你味蕾的口感。谁都吃不下太难吃的东西,但我的舌头也消受不了过于丰盈的犒劳,那样会吓到我,让我觉得自己是在染指不切实际的幸福。所以遇到团队聚餐的时候,我基本上会找个借口缺席。姜来却不行,她的年龄在我们当中算是大的了,于是就承担了团队成员对她“大姐”的预期,十有八九,大姐姜来都会配合着大家的兴头。无论谁做成了单子,大家都要去找地方集体庆祝一番,吃顿火锅,或者烧烤。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发展到后来,没有单子,有了意向,也得去吃一顿。我因此承受了更多的难堪,婉拒时难堪,第二天见到大家时,也无端地难堪——仿佛每一个人的嘴上还泛着油光,而这油光辉映着的,是对于一个孤立者的讥讽。

“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它的安全。”我抓起一根薯条塞进嘴里,脑洞大开地对姜来说,“它们就像杰西卡一样的安全。”

“杰西卡?”姜来怔了一下,马上反应了过来,皱着眉阻止我说,“你最好还是别用手吧。”

杰西卡也是我们曾经的同事,是团队里最小的成员。她那时刚刚本科毕业,学的是金融。她来卖保险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但实际上,比我这个学中文的更像入错了行。她太独特了,总感觉处在一种行将闯下弥天大祸的紧张之中,本来并不很白的皮肤,由于神经紧张,像是常年涂抹了不太均匀的粉霜。我用了不短的时间,才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对上号——杰西卡看上去像一件树脂做的那种所谓的前卫艺术品,不能简单地以美或者丑来理解,但是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你说话时,你会感到她随时会哭泣起来,泪光在她的眼睛里闪烁,让你难以判断这是事实还是幻觉。要知道,你跟她谈论的可能只是早餐吃了点儿什么,这并不构成哭诉的理由,可她的确是发出了哭腔,于是你只好跟着陷入紊乱里,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她和大家的交流几近于无,谁都不想惹她哭,以至于“杰西卡”这个英文名字完全抹去了她的本名。大概每个人都琢磨过,如果你非要去向她求证一个中国名字,势必会搞出惊天动地的哀恸,她会哭泣,直至在哭泣中融化。大家的心里有着共识:紧张不安的杰西卡却是团队里最安全的那个人。只要你别去多跟她说话,她就是空气一般无害的存在。

既然说到了安全,只能说明不安才是那个小团体中最普遍的情绪。警惕让每个人的汗毛都耸立着。当大家被以团队精神的名义组织起来时,也只能说明充满敌意的竞争才是最大的事实。我也被人从手里抢走过单子,也被客户下流地侵扰过,个中曲折,肮脏到我都不愿再去回忆。但我能够记得有那么几次,因为羞辱之感,我跑到天台上去不可遏制地呕吐。这让我害怕,除了呕吐,从天台上纵身跃出的冲动也伴生而来,那可绝不是个形容和比喻,既然呕吐已经是纯然的生理性行为,那么跳楼也就极有可能不再止步于一个念头。我甚至会这么认为:公司将杰西卡安排在这个团队中绝对是一个英明的决策,也许,在每一个团队里都有一个杰西卡,她的无害,就是用来舒缓大家情绪的,类似军队里在硝烟后给大家唱歌的文艺兵。

“安全的杰西卡。”我不由得又自言自语了一句。

杰西卡的处境构成了对我的安慰。我还能婉拒掉自己难以适应的团队聚餐,而她连拒绝的选项都没有,只能脸色苍白地尾随着集体的纵队,如同被一群野蛮人从战场上掳掠回来的人质,惊恐而无辜地看着他们狂欢,甚而还要惊恐地为他们奏乐助兴。

“事实也证明了,她也并不是那么安全。”姜来说。

她的表情一下子变得有些让我陌生,好像戴上了无形的口罩,人应该还是那个人,但看上去,变成了另一个人。

“是,所以这才是最让人震惊的。”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神质询她的状况。

姜来歪头笑了一下,表示她没什么问题。

那“让人震惊”的事,是指有一天杰西卡被一群人堵在了公司里,她被指控拐走了别人的丈夫。

团队周五下班前都会开一个例会,这时候部门经理就会露面。我们的经理姓刘,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迄今我也没有获悉她的名字。一方面,可能是我并无这样的需要,我压根儿不想知道她叫什么;另一方面,可能这也是公司想要达成的效果。我不觉得她是一个真实的人,在我眼里,她更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组织、管理、纪律,还有分配原则什么的。她长得并不漂亮,但颇具说服力,那是一种泡沫聚苯乙烯之类的合成材料塑造出的魅力。

刘经理在那个周五的黄昏又一次出现了。大家已经分坐在会议桌两侧。我的身体仍未康复,堕胎后我压根儿没有休息,似乎让自己硬挺住这个行为本身,才是一个正确的自愈良方。而且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康复,或者干脆就不需要康复。杰西卡恰好坐在我的对面,一贯的脸色苍白。她的双手放在桌面上,面前摆着打开的笔记本,没谁要求,但她总是在例会的时候认真地在小本子上做着记录。

刘经理进来后直接坐在了她的位置上,一言不发地坐了一分钟左右,她用手指扣了扣桌面。这是一个信号,会议室的门应声推开,公司保安的半个身子先露了下头,随后,他放进了那队人马。

“那天像是排练好的一出戏。”我说。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一切都极具仪式感,彩排过一般,像是舞台剧,逼真地模拟着生活,但又时时强调着,不,这是精湛的表演。也有可能这只是我的主观感受,谁知道呢,那时我湿漉漉的,感觉自己的身体仍然在持续不断地“自然淘汰”着,这种状况,也难保不会被幻觉蒙蔽。至少在我看来,拥进来的追责者并不吵闹,每个人的腔调都是清晰而夸张的,丝毫不杂乱。因此,原本应该显得比较复杂的事件,居然被我很快理解了。喏,杰西卡的一位男性客户失踪了,而她,是有迹可循的责任人中最后与此人联系的那一个。现在,她需要交代出失踪者的去向。

“我也是这种感觉。”姜来说。

她一边用叉子挑着意面,一边用另一只手撩起垂下的头发。我发现她变得迷人了。

“现在我还会偶尔想起杰西卡的那个回答。”我说。

没错,那个回答神奇极了,既是一个确凿的答案,又是一个崭新的提问,基本上,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命题”。杰西卡竟然没有哭泣,她竟然显得空前镇定与平静。她一边说,一边在小本子上写着什么,好像是在同步記录着自己所说的话。这让她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又让她显得有些郑重其事。

杰西卡承认自己三天前与这个男人一同吃了饭,并且,也知道他去哪儿了。

“她说,”姜来复述出了这句话,“——他去一个朋友的家了。”

看来她也难以忘记。

一个两三岁大的男孩儿跑到了我们桌前,他把口罩戴在自己的脑门儿上,连带着把眼睛也遮住了。

“回来!”他的妈妈在后面大声呵斥。

他去一个朋友的家了。没错,杰西卡当时就是这么回答的,给人的感觉是,她完全掌握那男人的行踪,而这个掌握,像是一个只有她才能够拥有的特权——嗯,他去一个朋友的家了。连我都因之产生了希望,接下去,就等着她告诉大家这个朋友的家在哪儿了。

“但是她也不知道这个朋友的家在哪儿,”我忍不住笑了,不,不是觉得滑稽,是被某种悲伤的东西猛烈地触发了笑点,“何处是那朋友的家?这都像是一个哲学命题了。”

“你会同情她吗?”姜来看着我问。

我抓紧吃掉了一根鸡翅。

“我也说不好,可能我也被现场的气氛搞蒙了。至少,我是不反感杰西卡的,我想,我们大概所有人都不会反感她。没错,为了签下单子,她竟然也使出这种手段去接近客户了,但这不是每个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吗?知道她也这么去干了,我会感到有些心痛,可这心痛又不太像是在同情她,反倒有些像是在可怜自己。我也说不清楚,总之,我经常会想到她最后的那个回答,她简直就是很认真地把一个谜语当作答案来看待了,她肯定确信自己知道那男人的下落,而这个下落就是——他去一个朋友的家了。至于这个朋友的家在哪儿,并不是她要求证的问题,她认为她已经得到了答案。”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竟然变得有些激动,更没指望姜来能听明白我是想表达什么。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

“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姜来这么说实在令我意外,“你是在说软弱者的无助,当强悍的世界完全令人招架不住的时候,弱者会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这让你感同身受。”

“是,好像是……”

我真的有些发抖,向后靠在塑料椅背上,环顾四周一番,好像这样就能把疫情都给解决掉了。

“對了,刘经理叫什么?”我随口抛出一个问题。

“刘经理?”姜来咬住叉子,说,“刘经理,她的名字叫刘经理。”

我开怀大笑起来,连嘴里的薯条都掉在了胸前。

姜来放下了叉子,开始用餐巾纸擦嘴。我真害怕她随后会戴上口罩。

“那么,你想过那个朋友的家在哪儿吗?”还好,她又把叉子拿起来了,“对于这个答案后面的答案,你从没感到过好奇吗?”她再次埋头吃东西,一边吃,一边问我。

“好像没有过。那不该是我关心的事儿……”一瞬间,我剧烈地意识到了什么,我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坚定性,那是一种天生所具有的类似禀赋一样的东西,那是一种能量。“好吧,”我竟是一种认命的心情,“他去了你家,你就是那个朋友。”

“严格说,不是家,你知道,那时候我也是跟人在三环边合租了一套老式房子。”她头也不抬地说。

“你不是在逗我吧?”

我知道她不是,我只是好像还不甘于失败。

她依然低头面对着食物,就像当年杰西卡低头面对着小本子。

“好吧,那么,你是知道那男人下落的啰?他去哪儿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关心的问题。

“是的,我知道。”她一根一根地挑着面条往嘴里送,“他在我那儿过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

“去哪儿了?”

“他去一个朋友的家了。”她停顿了一下,补充说,“分手的时候,他是这么跟我说的。”

这个答案一点儿也不让我惊讶,或者说,我是被某种更大的、我完全无从想象的惊讶罩住了。即便现在她抬手把一只口罩塞进嘴里吃下去,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他就是一个谜面的制造者,给一个又一个他经过的女人,留下了不可追问的去向。”我不是在跟她说,我是在跟自己说。

对,就是不可追问。姑娘们都止步于他给出的那个“命题”,因为继续探究,已经超出了她们权力给定的边界。

“的确,他很吸引人,甚至可以说有股魔力。我想,杰西卡接近他,并不完全只因为他是一个潜在的大客户。至少,这不是我的全部原因。没错,他太有钱了,风度和教养都很好,而且看上去很有保险意识,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目标人群。但我不会跟所有这样的人去上床。”姜来说。

“可他使用自己的魔力跟你们都上了床。”

“他应该不是故意的,是杰西卡主动撞上去的。”

“怎么说呢?”

“杰西卡偷看过我的记事本,她给我正在谈的好几个客户打过电话。”

不可避免,我的眼前浮现出杰西卡那前卫艺术品般的脆弱神情。

“我一点儿没有责怪她的意思。我知道她有多艰难。我其实还会有些替她担心。这个男人,早晨从自己的太太身边离开,道别时,告诉自己的太太他去一个朋友的家了;他在傍晚和杰西卡吃了晚餐,分手时,同样告诉她自己去一个朋友的家了;然后,他到我那里过了夜,在第二天的清晨对我说,他去一个朋友的家了。就此,他走进了一个闭环里,或者是一个俄罗斯套娃里,不知所踪。但女人们的日子还得过下去,他的太太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你看,我也不会。但杰西卡就说不准了,她依然活在现实里,可意志已经被绑架到另一个维度里了。”

“没准谁都差不多,和现实脱节,属于一个世界,却在另一个世界。”

“没听懂。”

“我也不懂。”我说。

其实我大致能懂,譬如,当年姜来人在北京,却不属于北京,我在北京,却属于火星。

姜来终于不再吃了,但也并不看我,而是侧脸看着不远处那个将口罩当帽子戴的小男孩儿。

“你还是老样子,穿什么都像个学生。”她说。

我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腿,发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来穿着条运动裤。其实这是条我的睡裤。

“不知道杰西卡现在怎样了。”她招手向服务生要了两杯生啤,接着说,“跟你一样,她在第二天也不辞而别了——你为什么离职呢?我一直有些猜不透,只是没问你。”

姜来直视着我,这不对劲,她显得有些咄咄逼人。有一股暗流在我们之间升起,女人的敏感可能让我们都意识到了点儿什么。

我再一次忍不住大笑起来,完全莫名其妙。

“我去一个朋友的家了。”我这么回答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觉得这个回答真的是绝妙极了。

“去你的!”

她也跟着笑起来,跟着也上气不接下气了。

直到两杯生啤摆在了眼前。我们碰杯,各自喝下一大口。我心里的祝词是:嗨,祝贺你,你留在北京了,而我,还没有被发射出去。

离职后,我和姜来保持着断断续续的联系,她结婚时通知了我,但我没去。她嫁给了一个大学教授,是她读博时的同门师兄。这位师兄成功地杀入了北京,就职于一所高校,于是山重水复,姜来借此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北京也属于了北京。她依然在卖保险,不过成了也只是出现在周五例会上的姜经理,可能也在经历着淬变,正在“泡沫聚苯乙烯化”。她生孩子的时候我去医院看过她,我们一同坐在医院的走廊里,在立柱的阴影中感受神的光环以及自己的平凡,我感到自己的下身湿漉漉的,猜测自己再度经历了一次神不知鬼不觉的自然淘汰。

“你知道吗,我得感谢你。”姜来又一次举杯。

我和她碰杯,把她的话也当作一个客气的祝酒词。

“跟着你来这儿我才喜欢上了意面。”她说。

“什么?”我有些恍惚。

“这种食物蛮神奇的,嗯,像安慰剂。”

我大约能够明白她的意思。我只是想不起最先究竟是谁带谁来的这儿。

“是我带你来的?”

“你不记得了?那天下雨,我在公司楼下遇到你……”

我记得了。那天下大雨,我从写字楼冲进了雨里,街道上空无一人。姜来从一辆出租车钻出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撞到了世界上唯一的那个幸存者。她也没打伞,不远处露天餐吧的遮阳伞就成了一块天经地义的避难所,让我们不往那儿跑都不行。

“我没跟你说过,那天我是从一家私人会所跑掉的,几个男人想欺负我,恶心极了。你可能想不到,当我看到同样湿漉漉跑过来的你时,心里有多安慰。那顿饭救了我,薯条、鸡翅、意大利面,简直就是上帝亲自下厨专门为我做出来的。它们就是这个世上属于我的食物——你可能觉得我这么说太夸张了,但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有一種跟你匹配的东西,不多也不少,你就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了。”

“祝贺你。”我竟说出了这么一句。

但我真的是想祝贺她,至少她得到了安慰,并且还记得这一切,能够相对容易令人理解地描述出来。而我,压根儿无从说起那天自己究竟为何冒雨跑到了空无一人的街上。

世界何曾太平过?不戴口罩的日子里,每个人不是照样深陷在各自轰轰烈烈的平庸的困境里?

“那时候我真的挺难的,”她说,像是要对什么做出解释,“还好,房东人不错,答应我半个月付一次租金。”

我竟无言以对。她不需要对什么做出解释。她连房租都付不起的时候,却带着我去了圣殿一般的医院。这才是问题所在。

喝光啤酒,我们起身道别。略微迟疑了一下,我还是向姜来伸出了手。两个女人的手在严峻的时刻坚定地握了握。我们之间的情谊,不会因之变得更加深厚,那本来就不是我们之间的方式,我们没那么开头,就不会那么发展,我们只是撞在了雨里,一起分摊了漫天的大雨。大雨淋了两个人,就比只淋给一个人的份额少了一点儿。但这就到头了,你从来都只能相信,每个人的悲伤都是各自独立的,它们隔绝无依,并不能彼此交汇。

戴上口罩的姜来显得很轻松,就像一半的不轻松被遮住了。我想,在世界停顿下来的这个当口,掩面时分,大家都该趁机清理清理某些悬而未决的往事。她认领了那个男人“朋友”的身份,有理由轻松起来。我也好了许多,如果见面那会儿我是“消沉”的,那么,现在至少看上去应该不那么消沉了。

目送着姜来离开,我并不急着回去。她回去是面对一个不足周岁的女婴,我回去,是面对漫天飞舞的口罩外加一个麻烦的后父。对面诺金酒店的玻璃楼面在三月的辉光中熠熠闪亮。我在广场的花坛前坐下,看着那个乱戴口罩的小子到处瞎跑。有几次他都冲到我面前了,我做好了即将被他撞翻在地的心理准备。可最终他也没有撞到我。

所有发生了的事情,都是你没有防备的事情。

有一件发生过的事情,我刚刚没有告诉姜来。它在一瞬间都跑到了我的嘴边。可我终究还是没说。要是说出来,太像是一笔交易——喏,我跟你说个秘密,你也跟我说个秘密。这太小儿科,也有失严肃。况且,我们大概也都过了那种分摊大雨的人生阶段。重要的是,这件事不像是件真事。

但它的确发生了,因为我毫无防备。

导致我堕胎的那个男人出现在一个午后。我往写字楼里走,他在身后喊住我,用一种狩猎者胜券在握的口气对我说:你是姜来的同事吧?我们就这样认识了,事情由此发生。他有一种天赋,就是会让你相信,只要稍微再坚持一下,他就能帮你把自己从北京发射到火星去。

离职后,我竟然还顽固地追踪过他。我找到了他的公司,也找到了他的家。我站在街边观望与等待,如实说,好奇多过痛苦。我可能只是想搞明白这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那么多意义非凡的事该如何让我看透本质。这个过程并没有花费我太多的力气,他在十天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进门时的背影就是一副刚从朋友家归来的架势。这个结果让我觉得索然极了。他永不回头就会成为一个奇迹,就可以让姑娘们永远将自己的伤口美化下去,一直假想着被人当回事,或者曾经那么接近过火箭即将发射的一刻。但是他从朋友家串门儿回来了,精疲力竭,手里拎着带给家人的礼物,不是鲜花那类的东西,看包装袋,像是提了堆热乎乎的麻辣烫。

没有神的光环,只有你的平凡。

我既没有因之搞明白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那些事也照旧闪闪发光地意义非凡着。这并没有摧毁我。我只是想明白并且承认下来,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叵测,当我们前赴后继成为他人的下一个“朋友”时,或多或少,都怀有“签下一单”的心情。

这当然很残酷,可理解了自己之后,我才能平静地、甚而是不带羞愧地去容忍自己与理解世界。为此,现在,就是此刻,我都能穿着睡裤在三月的春光下轻盈起舞。世界当然还会重启,到那时,势必还会有人源源不断地离我而去,形成新的闭环或者套娃,也会对我说一声:我去一个朋友的家了。而我,就可以如同代表着自然的意志一般,勇敢地发出神圣的质询:

何处是你朋友的家?

原刊责编乔晓华

【作者简介】弋舟,男,1972年生。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战事》《春秋误》《我们的踟蹰》,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小说集《我们的底牌》《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刘晓东》《怀雨人》《平行》《丙申故事集》等。作品多次入选各种选刊、选本及年度排行榜。曾获鲁迅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鲁彦周文学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及《青年文学》《十月》等刊奖项。中篇小说《所有路的尽头》、短篇小说《出警》获第十六、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现为《延河》杂志社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分类:短篇小说 作者:弋舟 期刊:《小说月报》2020年9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