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族·历史版 > 故事族·历史版2023年11期 > 邓拓主持《人民日报》和《前线》的日子

邓拓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作家,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新闻工作者,他一生写过许多优秀的作品,也经受过许多的打击。在他辉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中,他的精神和品格被许多新闻工作者所敬仰。

新中国刚成立时,向报社人员提出“我们要拼命”的口号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拓受命主持《人民日报》,任总编辑。同时,继续兼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这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人民日报》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它必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反映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反映各条战线上伟大的群众斗争,指导恢复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为了办好《人民日报》,邓拓向报社人员提出“我们要拼命”的口号。

邓拓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他首先抓了办报的方针问题。他认为:“要办好报纸,必须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鼓励报社工作人员到第一线去,到全国各地担任记者,同时又从各省市选拔一批水平较高的干部,担任特约通讯员。随着各地通讯网的建立,《人民日报》通讯员由原来200多人增加到1万人以上,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而大量的读者来信也使报纸更好地传达了人民群众的声音。

邓拓住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社宿舍后院的夹道里,3间平房几乎见不到阳光。后来,报社腾出了房子,几次请他搬家,他还是不搬,说:“叫别的同志住吧,这比当年在农村打游击好多了。我经常上夜班,没有阳光也不要紧!”一次,他的老领导、老战友聂荣臻来看他,见他住得如此简陋,关切地说:“你怎么住这样的房子呀?”邓拓说:“这里安静,我做夜班,对睡觉有好处。”

就在这样一个没有阳光的屋子里,邓拓日日夜夜撰写文章,修改稿件,签发每天报纸的大样。有时累病了,每天送来的报纸清样和稿件,几乎盖满了他的床被。爱人丁一岚见他这样瘦弱,还在忘我工作,心疼地说:“老邓呀,你要休息呀!老这样干,怎么得了?”邓拓说:“我是任务在身嘛!”

那时,人民日报社的工作人员,包括工厂的工人在内,只有366人,其中编辑部连同图书资料人员在内只有112人。人少工作多,困难确实很大,但在邓拓的带动下,大家意气风发,都有一股拼命的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报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国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报纸发行量从1949年底的9万份发展到1953年的55万份。

旧中国的改造、新中国的建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三反”、“五反”、抗美援朝、教育文化的改革建设,每项任务都十分繁重,都需要报纸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尽快和群众见面,并动员千百万群众自觉地参与。因此,邓拓特别重视《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的写作。《人民日报》的评论工作比较薄弱,1949年发表的社论每月平均不到8篇。邓拓把评论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不仅自己动手,而且提倡编辑部大家动手写社论,由他帮助修改。从此,报上的社论多起来了,1952年社论发表了208篇,其中邓拓自己写了19篇。

在人民日报社期间,邓拓撰写了许多重要社论,如《朝鲜战争的一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几个问题》、《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继承鲁迅革命爱国主义的精神遗产》、《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许美国干涉》、《中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斗争》,等等。这些社论,准确有力地宣传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评论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阐明了我党和政府的根本立场和方针,对推动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反对侵略战争和保卫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邓拓才思敏捷,战争年代游击办报的环境锻炼了他,社论写作常常倚马可待。有些社论时效性很强,例如朝鲜停战谈判期间,有时候晚上八九点钟才接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的通知,需要赶写社论配合第二天发表的重要新闻。遇到这种情况,邓拓就亲自动手。这时候,他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年代,拿起稿纸坐到校对科去,他写一页,发排一页,校对一页。清样出来,他仔细看过以后,马上送总理审阅。那些年,他亲自撰写的社论约有60多篇,其中关于朝鲜战争的社论就有16篇之多。

修改刘少奇指示宣传部起草的“反对冒进”社论,受到严厉批评

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年,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月,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首先在农村开展。在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问题上,毛泽东和中央主管农村工作的同志发生了意见分歧。1953年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要求加快开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步伐。此后,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到1955年6月,全国三分之二的农户参加了各类互助合作组织。

但是,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合作化运动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偏差,合作社发展过多过猛,不同程度地违反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侵犯了中农的利益,引起农村关系紧张。农村工作部采取措施整顿收缩,纠正工作中的强迫命令作风,使矛盾得到缓和。毛泽东不同意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做法。面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这样的新事物,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按照党内民主的原则和党的传统作风,是完全可以通过同志式的商讨、批评来解决的,但是问题却被提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被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在一片反“右倾”的政治气氛中,农村合作化运动以超常的速度向前推进。

在农村出现合作化高潮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子也加快了。1956年1月,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首先在北京出现,并迅速扩展到全国。15日,北京市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先后实现了全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胜利完成。

面对伟大的胜利,不少党的领导同志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提出要反对急躁冒进,警惕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1956年2月8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做了《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的发言,指出不光要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现在有急躁的带头,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6月,刘少奇根据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布置中央宣传部起草一篇题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社论发表。文章经邓拓修改后,排出清样,送刘少奇、陆定一、胡乔木再次修改,最后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批了3个字:“不看了。”

从这3个字上,邓拓意识到毛泽东对这篇社论不满意,他特地在定稿上写了“全文明日(20日)见报,改排新五号字”,想以较小的字体发表,以减轻其分量。但是,社论在6月20日发表以后,仍然多次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这篇社论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指出在反对保守主义之后,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偏向,通篇分析说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社论列举了急躁冒进的种种表现,并指出它产生的原因:“急躁情绪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是存在在下面的干部中,而且首先存在在上面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情绪有很多就是上面逼出来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一出来,各个系统都不愿别人说自己右倾保守,都争先恐后地用过高的标准向下布置工作,条条下达,而且都要求得很急,各部门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很快做出成绩来。中央几十个部,每个部一条,层层下达,甚至层层加重,下面就必然受不了。”

社论还进一步分析了急躁情绪产生的思想根源,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造成的”;“没有从事物的复杂的矛盾和联系中去全面地观察问题,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把许多问题看得太死、太绝对化”;“于是一切工作,不分轻重缓急,也不问客观条件是否可能,一律求多求快,百废俱兴,企图一个早晨即把一切事情办好”。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偏向就反对什么偏向,有多大错误就纠正多大错误,万不可一股风,扩大化”。

但是,随着“路线斗争”的升级,社论中提出的正确思想不但没有被采纳,而且它所批评的急躁冒进倾向在全国范围急剧地蔓延发展。这篇社论也给邓拓带来巨大的不幸。

1958年1月,在中共中央南宁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说“这是政治问题”,“反冒进使六亿人民泄了气,是方针性错误”。接着,他批评《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的社论在形式上两面反,实际上是“反冒进”,有原则性错误,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提出:“革命就要跳跃,个别缺点不可免,要分清是九个指头还是一个指头。工作中左一点、右一点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方针、方向如何。以后不要再提‘反冒进,决不要提。”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喉舌,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跟不上毛泽东的要求而苦恼,但同时又感到无所适从。尽管受到严厉的批评,心中不无委屈,但他和当时几乎所有的人一样,没有也不可能怀疑毛泽东的正确性。他一向认为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愿有任何事情损害党的利益;他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从不同任何人私下议论,平常更是小心谨慎地工作,避免发生错误;他制定编辑部的宣传计划,撰写重要社论,每天值夜班,看报纸的清样,白天还要参加各种会议,取得中央的指示精神,一年到头几乎从来不休息。

每次送中央审查的稿件退回后,邓拓都亲自仔细核对,一字一句直至连标点符号都认真校正。即使是做完夜班,凌晨回到家里,他脑子里仍然想着报纸,往往躺在床上,想起稿件中有哪句话、哪个字用得不恰当,便立即起床往报社打电话,让改过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办好党中央的机关报,邓拓确实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极端负责和忠诚。他所做的一切,使报社的同志深受感动,人们对他更加敬重,更加爱戴。

整风运动中《人民日报》“按兵不动”,再次受到严厉的批评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艺术的方针。

5月28日和6月19日,刘少奇3次对新华社和广播事业局发出指示,要求改进新闻宣传,提高我国新闻事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国内的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

为了贯彻党的方针,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邓拓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报纸的改革,力求使《人民日报》更好地宣传党的声音,更密切地联系人民群众,更生动活泼地反映社会生活,使报纸本身也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力工具。

从1956年4月中旬起,邓拓发动报社全体人员检查工作,并广泛征求各方面对报纸的意见。经过编委会认真研究,向党中央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报告。中央批转了报告,认为改进工作的方案是可行的。

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致读者》的社论。从这一天起,《人民日报》从6个版改为8个版。报纸改版后,着重从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3个方面改进工作。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向全国人民宣布: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今后的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反对官僚主义。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希望党外朋友帮助整风。

党的八大和毛泽东的讲话给全国带来了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政治局面,特别是民主党派和广大知识界思想空前活跃。由徐铸成新任总编辑的上海《文汇报》广开言路,办出特色,深受知识分子欢迎,也得到毛泽东的赞赏。

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什么要整风?》的社论。运动很快在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轰轰烈烈地展开。

《文汇报》和《光明日报》率先刊登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中的著名人士在“鸣放”会上的发言。由于得到指示,要求“加温再加温”,报纸上出现不少片面、偏激的言论。

面对这种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邓拓凭着长期办党报的经验,采取了冷静的态度。他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的纪律,在参加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议之后,立即向报社工作人员作了传达,拟定了宣传报道计划,并报给中央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他还按照毛泽东的意见,让理论部的两位编辑写了题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社论,在4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

当时,报社有些同志要求《人民日报》也和《文汇报》、《光明日报》一样“大鸣大放”。邓拓说:“我们是中央党报,一切都要听中央的安排和指示,不要街上锣鼓一响就出来。”

在整风的最初几天里,邓拓确是按兵未动,等待指示。历史证明,正是由于邓拓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坚定性,在风云变幻中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才使《人民日报》经受住了考验,保护了许多同志。

1957年4月10日,邓拓接到通知,要《人民日报》全体编委和理论部撰写“双百”方针社论的编辑,到中南海毛泽东的住处去。他们被领进毛泽东的卧房,中央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已经在那里,他们几个一排椅子半围着毛泽东坐下。一个个介绍完毕后,毛泽东就对邓拓和《人民日报》开始了十分严厉的批评。

6月初,毛泽东指派吴冷西到《人民日报》担任总编辑,邓拓被宣布担任社长。他们的分工是:邓拓主管评论和文艺,吴冷西主管新闻版面。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发出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的信号。从此,反“右派”斗争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国。

当社长实际是明升暗降,突然离开了紧张繁忙的工作,成了一个闲人,邓拓感到不适应。但对这样的安排,他是毫无怨言的,他一如既往地严于律己,从自己的世界观上找原因,力求符合党的要求,跟上毛泽东的思想。他也做出努力,企图积极投入报社和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但在思想感情上感到痛苦,知道这样做是违心的。

1958年1月,邓拓接到通知,参加在南宁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又旧事重提,再次批评了邓拓。

从南宁回到家里,邓拓仿佛得了一场大病,夫人丁一岚关切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什么也没有说。直到他离开人世,丁一岚都不知道埋藏在他心里的这段痛苦。邓拓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遵守着党的纪律。

最后,他决定连社长的职务也辞去,到文艺部去蹲点。有一天,他邀人到潭柘寺去散步。在那弯弯的山间小道上,在那幽深寂静的寺院里,他不无哀怨地表示:“如果允许的话,我真想留在这寺庙里多读些书,多写点文章。”他的心情有点凄凉。

1959年2月的一个下午,人民日报社举行了一次不平常的全体工作人员会议,欢送邓拓去北京市委工作。邓拓在讲话结束时,念了一首律诗,题目是《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

笔走龙蛇二十年,

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

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

关心最是后争先。

平生赢得豪情在,

举国高潮望接天。

他一句一句地念着,神态安详。念到第三句时,他说前几天还有位老同志说他“书生意气未能无”,邓拓的语气间有点自责,也有点自信。他的话依然是那样真挚诚恳,只是语调中略带怅惘。报社的同志们坐在台下静静地聆听着,心绪如麻,感慨万千。

谁也不会想到,7年以后,有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批判邓拓的文章《揭破邓拓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面目》中引用了这首诗,这成了邓拓“一贯心怀反骨”的罪证。

兼任《前线》主编,对“三面红旗”发表冷静清醒的见解

《人民日报》为邓拓举行的是一个迟开的欢送会,因为他在半年前就离开报社到了北京市委。那时,北京市委决定办一个理论刊物,万事俱备,只缺一个主编。

1958年8月,邓拓就任北京市委主管思想文化战线的书记,兼《前线》半月刊主编。邓拓是著名的报人,北京市委负责人彭真、刘仁有意不让他分管报纸,只让他管一个刊物,这是对他的保护。他们的良苦用心,邓拓是充分理解的。

1958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笼罩在“左”倾狂热之中。《前线》杂志就是在这样“左”的氛围中筹备创刊的。北京市委作为党的一级组织,理所当然地要高举“三面红旗”。但是,市委一些负责人对有些问题也有所抵制。彭真为《前线》作的《发刊词》就力图纠正“左”的思想,明确提出必须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单凭主观的热情,盲目地蛮干,更不能像风筝、氢气球一样,随风飘荡。

11月25日,《前线》创刊,前10期的10篇社论都出自邓拓的手笔。在那个时代,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总路线、宣传党的中心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报刊社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但是,作为杰出的政论家,邓拓对当时流行起来的那种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危害群众根本利益的“左”倾错误已经有一定的觉察。

1960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毛泽东号召全党认真总结经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他说,1961年要成为实事求是年。

北京市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如何克服“左”的倾向,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安排好困难时期群众的生活,依靠群众渡过难关。邓拓在会上就报纸的宣传工作发表了意见。他说,现在工业下马,农业歉收,物资供应紧张,群众生活困难,情绪低落,许多事情不好报道。报纸应当提倡读书,帮助群众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振奋精神,在困难时期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北京市委常委会议的精神在《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传达以后,北京晚报编辑部的同志都觉得邓拓的意见好,为晚报出了一个好题目,决定在报纸上开辟一个知识性杂文专栏,就请邓拓本人来写,由当时担任《北京晚报》副主编的顾行和晚报副刊的编辑刘孟洪去约稿。

开始约稿时,邓拓没有答应。经再三约请,他表示同意,决定专栏的名字叫“燕山夜话”,他的笔名用“马南邨”。他说:“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马南邨取马兰村的谐音,是我们办《晋察冀日报》所在的一个小村子,我对它一直很怀念。”

就这样,从1961年3月19日开始,邓拓的“燕山夜话”每星期二、四在《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和读者见面,到1962年9月2日停止,共发表153篇杂文。

邓拓在“燕山夜话”编辑成册时的《奉告读者》中说:“写‘夜话是被人拉上马的。”这确实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燕山夜话”中也有一部分文章谈论了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方面的问题。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总结经验”的号召下,邓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根据丰富的历史知识,探讨了几年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主观主义、弄虚作假、强迫命令、说大话、空话等“左”倾思想的表现,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不料,“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这本杂文集子竟被用来作为制造政治阴谋的导火线,造成了骇人听闻的现代文字狱。林彪、江青、康生、姚文元一伙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诬陷“燕山夜话”是邓拓“窥伺有利时机”,“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反革命心情”,“经过周密策划而后出笼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向党、向社会主义发动猖狂进攻”。

“燕山夜话”以它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博得了群众的喜爱。在《北京晚报》的影响下,《前线》杂志编辑部也向邓拓提出了组稿要求。邓拓感到他自己一个人力不胜任,《前线》编辑部考虑了他的意见,又邀请了吴晗、廖沫沙,由他们3人共同开辟一个专栏,名称是“三家村札记”。从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每人各写20篇左右。

一贯投机钻营的姚文元在“燕山夜话”受到社会普遍好评的时候,也曾推崇备至。然而3年之后,“文化大革命”一发动,还是这个姚文元,在他那篇充满谎言和恫吓的《评“三家村”》一文中,无中生有地一口咬定邓拓、吴晗、廖沫沙结成了“三家村反党集团”,“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大毒草。

“四人帮”以邓拓为“突破口”,一场政治灾难降临在他头上

当调整任务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刚刚开始重新得到发展的时候,1966年5月起,“文化大革命”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席卷全国。

“文化大革命”首先从“造舆论”开始,吴晗、邓拓、廖沫沙被拿来开刀祭旗。从批判《海瑞罢官》、“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入手,上追“后台”,下扫“牛鬼蛇神”。先砸烂北京市委,继而搞乱全国,接着矛头直指“以刘少奇、邓小平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揪出所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文化大革命”一套完整的战略部署。

由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无中生有,诬陷吴晗。彭真和北京市委抵制姚文元的文章。在僵持了19天之后,迫于形势,北京市委同意在北京出版的各报予以转载,同时强调对《海瑞罢官》的评价属于学术问题,要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进行平等的、以理服人的讨论,特别指出“对姚文元文章的错误的地方也要批判”。

根据这个意见,《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全文加编者按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同时也登载了不同意姚文元的文章,如邓拓以笔名向阳生写的《从〈海瑞罢官〉谈到“道德继承论”》,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主持写作、署名方求的文章《〈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琪以李东石笔名发表的《评吴晗同志的历史观》等等,围绕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有些文章对姚文元生拉硬扯、无限上纲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

但是,江青、康生、张春桥一伙有恃无恐,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以邓拓为突破口,锋芒直指北京市委和“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已在酝酿中了。

邓拓早已感到这是很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他是研究历史的,他了解多灾多难的祖国曾经经历过的各种教训。至于江青、康生、张春桥一伙,从长期的观察和接触中,邓拓也深知他们的为人,这伙人的所作所为,更使他心明如镜——康生身居高位,道貌岸然,俨然一副马列主义理论权威的面孔,然而邓拓知道这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擅长搞阴谋权术的人,整起人来心狠手辣,尤其是对知识分子;江青,这个30年代上海滩的电影明星,心胸狭窄、喜怒无常,性好报复,邓拓对她从来是避而远之,前两年她为了出风头,忽然心血来潮要在北京搞京剧改革的“试验田”,邓拓作为北京市委的文教书记,不便硬顶,借口偏头痛躲开了她;张春桥,在晋察翼日报社的时候曾经是邓拓的部下,此人一贯刁钻阴鸷、见风使舵、挑拨离间。现在,这一伙人正沆瀣一气,掌握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生杀予夺,随心所欲,看来这回很难躲脱他们的毒手。

1966年4月,北京市委传达中央精神,要公开批判“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讨论的时候,发言人不多,冷冷清清,大家似乎都有难言之隐,对这次要兴师动众地发动大批判很不理解。但是,以彭真、刘仁为首的北京市委仍然遵守党的组织原则,按照中央的指示布置要做的事情。16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以3个版的特大篇幅和通栏的黑体大字标题,刊登了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材料,并且加了《前线》、《北京日报》的编者按语进行批判。材料刊出后,市委不少同志找邓拓谈心,劝他不要紧张,要正确对待,严格要求自己,还劝他保重身体,注意健康,将来还要做很多工作。邓拓感激同志们的深切关怀,但是回到家里,孤灯静坐时,却总也平息不了满腔的委屈和激愤。一天,杨述来看他,谈到眼前的风云,两位老战友心情都很沉重。

5月8日,江青首先发难,由她主持写作、署名高矩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文章气势汹汹地把攻击目标对准北京市委,出言不逊地说,邓拓“是‘三家村黑店的掌柜”,“是一小撮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一个头目”,《前线》、《北京日报》是“借批判之名,行掩护之实,打起斗争的招牌,干着包庇的勾当”。同日,关锋化名何明,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擦亮眼睛,辨别真假》,用同样的调子向北京市委施加压力。

5月10日,上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同时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第二天全国各报转载。1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1966年第7期又发表了戚本禹的文章《评〈前线〉、〈北京日报〉的资产阶级立场》。

从此,报刊上批判“三家村”的炮弹越来越密,火药味也越来越浓。各个省市、各条战线、各界人士举行集会愤怒声讨邓拓“黑帮”的消息连篇累牍,“砸烂三家村”的口号声响彻全国。

这些日子,邓拓一直在沉默中度过,他几乎从早到晚都坐在书房里,忧思如焚,悲愤交加。丁一岚在外面参加“四清”运动,难得回家;孩子们见到他,眼光中带着怀疑和恐惧,自从批判“燕山夜话”以来,他们也受到很大的压力,那淹没一切的来自党和群众的声音,使他们的心灵蒙上了可怕的阴影。往日欢乐融洽的家庭,现在变得冷冰冰的。

在姚文元一伙炮制的文章里,“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被诬蔑为“有政治目的”、“语带双关”的“反革命黑话”;提倡在业余时间读书成为“千方百计推行‘和平演变的阴谋”;关心青年成为“竭力引诱青年走地主资产阶级的治学道路,阴谋造就大量地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坚持实事求是作风成为“恶毒攻击伟大的党,极端仇视无产阶级专政”……

每日每时,邓拓看到的、听到的,尽是这种毒刺般的语句,他仿佛觉得自己被扼住喉咙,全身紧缚,任人往头上倾泼污水。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决定撤销彭真领导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建立以陈伯达为组长、江青为第一副组长、康生为顾问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直接领导“文化大革命”。

就在这一天,各报又转载了戚本禹发表在《红旗》杂志的文章《评〈前线〉、〈北京日报〉的资产阶级立场》,文中竟然有这样一段:“邓拓是一个什么人?现在已经查明,他是一个叛徒,在抗日战争时期混进党内。他伪装积极,骗取党和人民的信任,担任了《人民日报》的重要职务。他经常利用自己的职权,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行和宣传他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思想。1957年夏天,他是资产阶级右派方面一个摇羽毛扇的人物。”

看到此处,邓拓顿时觉得眼前昏黑,头晕目眩。“卑鄙!”他重重地把报纸摔在地上。他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凌辱,他要向市委申诉,向中央申诉!

但是,严酷的现实又使他平静下来。是啊,历来的文字狱,罪名都是“莫须有”的!“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做出了最后的抉择,决心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人格,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无辜。

深夜,他伏案疾书——

彭真、刘仁并市委同志们:

……尽管在这个斗争中,我已经变成众矢之的,全国范围的批判运动正胜利发展,人们一致声讨“燕山夜话”和“三家村”的“黑帮”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但是,我一直努力带着当前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毛主席著作,要想跟上革命形势的发展……

许多工农兵作者都说:“听了广播,看了报上刊登的邓拓一伙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气愤极了。”我完全懂得他们的心情。我对于所有批评我的人绝无半点怨言。只要对党对革命事业有利,我个人无论经受任何痛苦和牺牲,我都甘心情愿。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永远是这样。

文章的含意究竟如何,我希望组织上指定若干人再作一番考核。“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中,我写的文章合计171篇,有问题的是多少篇?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我相信这是客观存在,一定会搞清楚的。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本应该在这一场大革命上经受得起严峻的考验,遗憾的是我近来旧病都发作了,再拖下去徒然给党和人民增加负担。但是,我的一颗心永远是向着敬爱的党,向着敬爱的毛主席。

当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让我再一次高呼: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全世界的胜利万岁!

邓拓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晚

写完申诉书,他走到卧室,看一眼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们,又回到书房,给他们留下最后的话:

……我因为赶写了一封长信给市委,来不及给你们写信。此刻心脏跳动很不规律,肠炎又在纠缠,不多写了。

你们永远不要想起我,永远忘掉我吧。我害得你们够苦了,今后你们永远解除了我给予你们的精神创伤。

永别了,亲爱的。

这是邓拓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向党、向亲人作的倾诉,他终于放下了一生紧握的笔。

第二天清晨,丁一岚来到邓拓的卧室,看到倒卧在地上的邓拓,不禁失声痛哭。她伤心地抚摸着他冰冷的身躯,泣不成声地说:“云特,你安安静静地睡吧,你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了!”

邓拓,一个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就这样在他生命的盛年结束了一生。这是他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1976年,“四人帮”终于覆灭,党和人民在欢庆胜利、总结教训的同时,更加怀念那些惨遭不幸的同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正式决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彻底平反。北京市委在《关于“三家村”冤案的平反决定》中指出:“林彪、‘四人帮和那个顾问诬蔑邓拓(原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委党刊《前线》主编)、吴晗(原北京市副市长)、廖沫沙(原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三同志是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并强加以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种种罪名,完全是出于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制造的大冤案,应予全部推倒。”

不久《燕山夜话》编书重新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邓拓的重要学术著作、政论和诗词、散文,经过整理,汇集成140万字的《邓拓文集》与读者见面。

1979年9月5日,邓拓追悼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同志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部长胡耀邦主持,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林乎加致悼词。

悼词说:“邓拓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宣传事业。他从事党的宣传工作近30年之久,终生紧握战斗的笔,积极热情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为党的新闻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悼词说:“邓拓同志平易近人,作风正派,光明磊落,团结同志。他对敌斗争坚决,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他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实际,带头调查研究,他是执行党的三大作风的模范。”

这是党和人民对邓拓的一生所做的最后的结论。

作者:叶介甫 期刊:《故事族·历史版》2023年11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