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2022年12期 > 做好一个“人”

做好一个“人”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3-09-29 15:39:45

作家早已不再是公众人物,但在偏远的小县城,依然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虚名远扬。饭桌旁,办公室里,甚至走在路上,偶尔都会有人真真假假地跟你讲,作家,给你讲个故事吧,绝对可以做小说素材;作家,我家表叔的事,够你写两本小说……

故事很多,但故事的品性才是作家最看重的。作家须有质检员一般的眼光,筛选过滤故事。也有一些故事,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父亲的二胡》就是这样。

十多年前,我借调县文联,某日有人突兀来访。说突兀,是因为我只知道他在二楼上班,甚至还不知道他的姓名。过后打听到他在组织部工作,正科级,在县城也算是个人物了。寒暄毕,他开门见山:我和岳父母近二十年没说过话……

我一下子被旋入人性的黑洞,后面我们又说了什么我忘得一干二净,但我至今记得他说那句话的神态——既有自责,也有些許的无奈。

后来我回到学校,有位年长我几岁的同事来我办公室喝茶,说到女儿的婚姻,很不满意,之前给她介绍的男孩儿条件多好她都不同意,非要这个。我笑,说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爱情,二是孩子可能真选错了,但我们家长也脱不了干系。你想想,从小到大,我们给过孩子选择的机会吗?去哪个学校,选哪个兴趣班,甚至成绩要达到多少,哪一次不是我们替他做的主?孩子没有选择的经验或教训,等到终于走上社会不得不独立了,不得不选择自己的职业和朋友了,选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放手晚了。

如今我正值知非之年,回望自己的婚姻、家庭,感觉自己年轻时是那么无知、可笑。好在未到而立之年的儿子已经有了自觉,这也算是代际的进步。

以上都是《父亲的二胡》的种子。种子真正开始发芽,是因为钱理群教授一个访谈的浇灌。钱教授在访谈中说,教育其实是人类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的一个措施。封建时代,人的未来是确定的,祖辈是铁匠,你自己还是铁匠……到了近代,社会飞速发展,不确定性成为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近几年的疫情又加大了这种不确定性。如何将这种不确定变得确定,既影响着这个时代,也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教育当然肩负着重要责任,学习方法、心理建设守则、道德条款、职业素养……书店里也到处都是这样的书,如何成为百万富翁,如何成为领导者,如何俘获美人心……我好像还没见过一本有关如何面对失败的书,如何学会爱、如何做好一个普通的人……

写作十四年来,我只写过一部长篇小说,愿望很宏大,祭奠1975年8月家乡的那场特大洪水。那时候,长篇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大事件大家族大时代大变革,或者藏在这些“大”后面的“小”。但是最近几年,我对文学的认知与先前大有不同。长篇小说原来也可以纯粹写人,甚至略去大时代的烙印,没有一点儿“大”的色彩。比如《外出偷马》,比如《奥利芙·基特里奇》,比如《我们深陷泥潭》……下笔之前我变得犹豫,反复问自己有没有写出来的必要——这是我最近几年的习惯,也是作品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2021年7月3日下午6点,在我心里已经蠢蠢欲动了十多年的人物开始进入一个名叫《遗产清单》(这是《父亲的二胡》最初的题目)的文档。我和余大志就像影视剧中不断重合的影像,我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淮河岸边度过,先辈都是农民。不同的是,我一直在县城做教师,至今三十三年。我们的人生都不能算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我们都不完美——完美真的存在吗?我同时又是刘雪瑞、苏仁秀,是余思贤,是余和苏两家的父亲、母亲……他们身上有我的各种可能性。我无意指控任何人,我只是书写他们——他们也反向地书写着我。还是编辑眼毒,在电话中分析余大志,他对父母不满意,对妻子不满意,对儿子不满意,其实,他不满意的是他自己。这话让我醍醐灌顶,这部小说努力的方向其实是爱,是做好一个人。

初稿完成,我有一种放下的释然。

去市里开会,遇到一直关注我创作的中文系教授,他说读了我创作于疫情初期的大中篇《嗷吼》(载《啄木鸟》2021年第11期),可以看出,《嗷吼》在有意转向人的内心。还说,《嗷吼》的闲笔也好。我知道这是教授委婉批评我先前的小说过于世情,(那些小说)仿佛在说,看,人就是这样。我认真地向教授承诺,把手里这部新长篇打磨好。

我希望这部小说的文字平淡内敛,希望写出县城与乡村的原生家庭,夫妻、父子、亲戚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成长、孤独、误解、争吵、失望,还有可能的爱及小而又小的善良……既有坚定的指向,又略显模糊。希望余大志能像奥利芙·基特里奇,冷眼看世界的同时,也是一个清醒地咀嚼着人生孤独和难堪的小人物。

奥利芙·基特里奇是美国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获2009年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这是我最近几年读过的好小说之一。奥利芙·基特里奇一点儿也不完美,简直称得上“脾气暴躁,尖酸刻薄”,但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刻薄,试图控制这种刻薄,努力变成一个好人。她对自己的人格失望过,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世界让她挫败,但她还是不愿离开”。

写作是一种救赎(忘记是哪个大人物的话了),也是一次旅行,到了目的地暂歇之后,我们很快又会告别,开始下一段旅程。如是反复。

写作、阅读、生活都一样,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学会爱、如何做好一个人。

作者:张运涛 栏目:创作谈 期刊:《啄木鸟》2022年1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