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啄木鸟 > 啄木鸟2023年3期 > 我们一起说着家乡

我们一起说着家乡

分类:啄木鸟 更新时间:2023-09-29 17:23:32

村前有两座桥,我们站在新桥上。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新桥离老宅近一些。说是老宅,其实并不老,我弟弟就出生在老宅里。那年,我们从老宅家后面的沟汊边刚搬过来,听爷爷说那才是真正的老宅之地。原因很简单,村前的这条小河被挖宽了,还有了一个名字“建丰河”。村子现在有名字,但别人问及我,我总喜欢说“江苏东台三仓乡朱万村”。我们家的房子在哪儿的?每次我们弟兄仨来村子,总会站在新桥上寻找老宅的确切位置。我和我哥总是搞不清,我弟手一指,哝,就是那里。我们总表示怀疑,弟弟会说,没错,当年拆时,我在场,我是看着房子被拆了的。全家都离开了村子,宅基地只能归别人了,房子是卖了,但买的人家没心疼钱,当即就拆了,盖起了新房。我们觉得新房子也就是新,其他的还真没有我们家的老房子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觉得以前的旧房子真好。

房子的布局,厨房的位置,猪圈羊圈在哪儿,我弟记得很清,别的,他就模糊了。村子里有几户人家,我是记得的,比如左邻右舍,村东头的人家,两座水塘边的三户人家,记住都因其位置特殊。还有三四户人家,我也记得,因为我小时候常被这几家的孩子打,每次我奶奶都拉着我在人家门前扯着嗓门骂上好一会儿。骂,只是语气,说出的话,都是替我叫不平。骂人不带脏字,我奶奶的这张嘴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村里每户人家的位置,房子的式样,家里几口人,都是什么样的人,这些只有我哥最清楚。

我哥比我大六岁,在朱万小学上满五年后,到邻近村子的红光中学上到高一,后去了弶港农场中学。我在村里上到小学三年级,我弟在村小学只上了一年。我哥大学毕业后先被分到徐州,后在南京安家,虽然还在省内,但回朱万的次数不多。不过他与朱万的几位同学一直保持联系,时常可以得知朱万的实时变化。在我们弟兄仨中,他对当年朱万的了解最深最全。我弟在农场工作几年后去了盐城,对后来朱万的许多人和事,他消息最灵通。虽然离朱万很近,但他回去的次数也不多。许多年里,我每年过年都是要去弶港农场的。到了年二十九,父亲带着我代表弟兄仨到朱万上坟。老家有习俗,上坟时是不能进别人家门的,也绝少进村子。这下好了,每次都是隔着河望着村子里,看到熟悉的人,打个招呼,礼节性地说几句话。多年后,我才意识到,自从我离开了朱万,我与朱万之间便有了一条河,比现实中的这条河更宽更深,而且根本无法越过。

我比我弟大三岁,小学三年级后也就是十岁那年,我随母亲、我弟也去了农场,也就从那时起,朱万成了我们的老家。我只记得在朱万时与我哥有关的两件事,一件是他上小学五年级时,我时常坐在他教室门口的兀槛上。还有一件是有一年秋天我与他从村上的晒场走过时,我问他墙上“深挖洞、广积粮”这六个字是什么意思。我弟的事,我也只记得两件,或者说只是一件。他上一年级时,喜欢把算盘在地上拖着走,他说这样算盘像飞机也像汽车。我不知道,这与他后来做汽车修理工、当职业驾驶员有没有关系。某天,我爷爷发现了我弟拖算盘便喝斥,小孙子,不能拖,要不然,以后不识数的。我弟便不再拖算盘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扛着板凳或小桌子去学校。那时朱万小学桌椅非但不够,有许多还破损严重,我弟这样的举动,让学校老师很高兴。我爷爷呢,居然也高兴,还说,比拖算盘强多了。我和我哥都没拖过算盘,可我俩都没能像我弟那样会算账,把生意做得不错。我弟确实比较调皮,但更多的是因为他岁数还小。我哥说过一件事,有好几次我们弟兄三人一同去外婆家,走在路上,我弟总是乱跑,实在是管不住。我哥就用一根绳子把我们三人拴在一起,我哥在前,我弟在中间,我押后。这事,我居然一点兒印象没有,我弟更是记不得了。好多年后,应该是我弟弟的女儿有了我弟当年那么大时,我们弟兄仨只要见面,总会粘在一块儿,就连在宾馆睡觉也非要挤在一间房里。父母去世后,如此的“拴在一起”更成为我们三人在一起的常态。但凡我回老家,他们俩一定会放下手里的一切回去。据说弟兄三人形影不离,在老家成了许多人的谈资。当年我们是用绳拴的,现在是情同手足的相连。

那时放学后和节假日寒暑假,我们都是要帮着家里做农活的。我多半是和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混在一块儿,我哥就不一样了,到了初中,他就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劳力。这让他可以真正和大人们一起干活,也就是说他能进入乡村的成人世界。如此,对当年朱万的生活,我哥最有体味。我基本在成人世界之外,只是比我弟稍好些。当年的我,相当顽皮,但又讨大人喜欢,这让我经常可以游走于成人世界的边缘。

说老家的事,是我们弟兄仨每回聚在一起必不可少的话题,常常还是说得最多的话题。这很有意思。我哥说得多的是当年朱万的事,这最让我们惊讶。常常是,我与我弟听着听着,就觉得朱万太陌生了,根本不是我们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我弟擅长说自我们离开朱万后一些人的命运,在这方面,他口才出奇好。而我,恰恰处于他们中间,什么都知道些,但又都不如他们了解得多,知晓得深。至于有关我们家庭的历史,在他们面前,我是百事通,这得益于我爱听我爷爷讲故事,我爷爷也最乐意和我讲故事。我们那儿把老人讲故事称为“说古”,显然,说的多是些有关村庄以往的人和事。之于村庄,这样的“说古”,其实是在延续历史,村庄的历史也多数是以此方式流传下来。

弟兄仨见了面,言语就自动切换成家乡普通话了,只要聊到朱万,真正的家乡话就会自然而来。而桥上的我们,从口音到表情,完全是朱万式的。几乎每次回村子,我们弟兄仨都会站在桥上,以言说的方式,合力将曾经的朱万村复现。有时,我们说说,然后就直接走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走进村子,和乡亲们拉拉家常。我哥我弟都会认识许多人,而我多少有些尴尬,眼前的人太陌生,我只记得当年的他们。

我最喜欢的还是弟兄仨在桥上,隔着河说朱万。我们把眼前的一切抹去,在讲述中回到当年的朱万。我们用语言把村子的每个角落都转过一遍,把那些记忆深处的人和事请出来。即使走进村子里真真切切地走走看看,我们也总喜欢把时间拉回到过去。到一家门口,看着这些年刚建的房子,我们会说以前这人家的房子是什么什么样的。眼前是一片麦地,我们说的却是以前这里有条沟,那里是村里的大晒场。遇上人聊会儿天离开后,我们也会说起这人从前是什么样的。因为这样的讲述,过往和当下,才得以清晰。我们曾经试过,只在桥头默默地站站,在村子里只专注眼前的一切,那我们仿佛是来到一个陌生之地,相当陌生。当然这样的情形只能是暂时的,因为我们总会遇见乡亲。彼此一搭话,不超过三句话,人家也会以讲述的方式把我们拉回当年,拉回从前。

我们的脚步很坚实,我们的目光很用心,可我们总沉湎于讲述。我们好像共同在写一篇小说。与写小说一样,我们的记忆以及随之而来的讲述,并不可靠。与写小说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中,进行修正和补充。

弟兄仨中,我对乡村的了解最特别,以童年的心灵和视角穿梭于历史与现实、孩子与成人的多种空间里。现在想来,这其实是极好的乡村生活体验。或许正因为如此,我能够在纸上建构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家湾。在我看来,朱家湾远比朱万村更接近村庄的真实,但这不是历史,而是留在心灵深处的印记。

每回说到村前的这条河,我们都会说,以前这条河很宽很宽啊,现在怎么变得这么窄了?然后,我们又会说,还是那样宽,一点儿没变窄。我查过相关资料,河的宽度几乎没有变化,可每次我们的直觉总认为以前的这条河宽着呢。

之于生活和小说,这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作者:北乔 栏目:散文随笔 期刊:《啄木鸟》2023年3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