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扬州电视台演播厅里,流光溢彩,气氛热烈,“江苏最美人物”发布仪式正在这里进行。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科所教导员沈高芳,是今天的主角。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她“江苏最美巾帼人物”荣誉称号。
发布仪式上,主办方通过视频短片、场景重现、人物访谈等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个沈高芳深度应用DNA检验技术攻克疑难案件的精彩故事……
一、侦查受阻
一夜忙碌下来,检验结果是:检材与“3·01”案件无关。天已麻麻亮,沈高芳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实验室的操作台,便和衣在沙发上躺下,拉开空调被,闭上眼睛,很快入睡。
近几个月来,这样的情形对沈高芳来说已成为常态,每每加班到清晨,干脆在实验室的沙发上睡觉,省却回家的奔波。
昨天傍晚,警方在某高速出入口处发现一可疑编织袋,袋内均是女性物品。会不会是“3·01”案件中被害人的衣物?大家满怀期待。沈高芳连夜进行检验,但结果令人失望。
“3·01”案件中的尸体,是在京沪高速公路江都段被发现的。2015年3月1日上午,当地一位村民在京沪高速公路江都段南侧放风筝时,在路基排水沟里发现一只塑料编织袋,鼓鼓囊囊的。村民以为捡了个宝,打开一看,顿时大叫起来:“我的妈呀!”里边装的竟然是一具女性裸尸!
这具女性尸体已高度腐烂,面部难以辨认,头发染成金黄色,年龄在四十岁上下。尸体上仅穿一条内裤,无任何身份信息。经警方鉴定,是窒息死亡。由于是在野外,尸体经历了风吹雨打,很难判断其确切的死亡时间,警方只能推测死亡时间在半个月至两个月之前。
查找尸源,是警方的首要任务。结合周围环境,警方初步认定这是一起高速公路抛尸案。在高速路上抛尸,且是难以辨认面部的女性裸尸,表明凶手是刻意隐瞒被害人的身份。
案件发生后,沈高芳和同事一起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工作。令人沮丧的是:在资料库中没有发现被害人的身份信息,被害人身上也没有检测到他人生物信息,编织袋上同样没有。
根据抛尸案的特点,警方将偵查范围划定为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六省一市。范围划得很大,警方工作量也很大,扬州市公安局成立了以刑警支队和江都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为主体的“3·01”专案组,又从各区县刑警大队抽调了两百多名刑警,力争尽快侦破此案。
专案组向全国二十一个省(市)两万余家公安派出所发出协查通报,悬赏十万元,征集尸源线索;依靠数双“火眼金睛”夜以继日地调阅高速公路上的监控录像;六个工作小组分别奔赴河北、山东等地,摸排、查找失踪人员。
沈高芳和DNA实验室里的同事对专案组提供的三百多条失踪女性信息,以及各小组带回的女性失踪人员信息夜以继日地检验分析,逐一梳理,想方设法甄别鉴定。
大兵团作战,大范围排查。由春入夏,五个多月过去了,案件侦查工作停滞不前。随着气温的升高,压抑的气氛也在专案组里蔓延起来。
沈高芳睡得正香,办公桌上的手机突然发出“嗡嗡”的声音,连续的振动声不依不饶地要将她唤醒。她从沙发上坐起,揉了揉惺忪的双眼,看了一眼来电,是赵队长打来的。她赶忙坐直身子,按下接听键。
“沈教,你再想想,刑事技术方面还有什么工作可做?”赵队长询问道。沈高芳是刑科所教导员,大家习惯叫她“沈教”。
从赵队长的话语中,沈高芳感受到了他身上的巨大压力,侦查工作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沈高芳清了清嗓子,回道:“赵队长,该做的工作,都已经做了。”
这是实话。几个月来,沈高芳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带领众人不分日夜地工作,就是希望能为“3·01”命案的侦破贡献出力量。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实验没有取得任何有效进展。刚才赵队长问的问题,沈高芳也问过自己不知多少遍了。
这几天,沈高芳反复思考。从理论上来讲,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尝试,那就是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去请求支援,利用亲缘关系的生物遗传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查找尸源。前提是失踪人员家属报过案,并提供过生物样本。但那是海量信息,这个方案实际操作起来工作量相当大,似大海捞针。若放在平时,她想都不敢想。但如今,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喂,喂,您在听吗?”赵队长说,“能不能再向公安部和省厅的老师请教请教,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有一个办法,可以尝试。”沈高芳想了想答道。
“什么办法?”
“利用亲缘关系的生物遗传信息查找失踪人员。”沈高芳谨慎地说,“不过,这个工作量很大,能否行得通也说不准……”
“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有一丁点儿希望,就得放手一搏。”赵队长坚决地说,“您抓紧到北京去,需要几个人配合您?”
沈高芳思考了片刻,说:“就叫江都的杨法医随我一起去吧。”
“那好。江都这边我会安排好,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那边,我马上与省厅联系,请他们帮忙协调。”赵队长雷厉风行地说。
周末,沈高芳与刑科所的几名同事一起加班梳理好前期工作数据,并收集好各地失踪人员的资料。周一,她就与杨法医一起出发,前往北京。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对沈高芳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2002年4月,她正是在这里接受培训,掌握了DNA检验技术,并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扬州市公安局DNA实验室。
按照事先设计的数据模型,沈高芳与杨法医用了一周时间,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资料库中整理出了三万多条与“3·01”案件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由杨法医带回江都,逐一进行分析研判。
从北京返回后,沈高芳恢复到之前的工作状态,继续不知疲倦地开展工作,与各地DNA实验室和寻人网沟通联系,寻找尸源。
二、再发命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5年7月30日晚,沈高芳正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核查分析有关数据,江都区郭村镇张倪村又发生了一起命案。
郭村镇是苏中革命老区。1940年,在陈毅、叶飞的指挥下,新四军在这里打了一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自卫战——郭村保卫战。
命案中的被害人,是浙江绍兴人马全兴的儿子小明。几年前,马全兴到郭村承包了几百亩土地种植蔬菜,是附近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十三岁的小明,期末考试结束后便回到父母身边居住。他们一家三口租住在一处有东西两厢的瓦房里,小明就睡在东侧的厢房里。
这一夜,玩耍了一天的小明睡得正香,忽然,“咯吱”一声响将他惊醒,睡眼蒙眬中他看见一个黑影正猫着身子翻动桌子的抽屉。他心中一惊,叫道:“什么人?”
黑影立刻冲了过来,双手一把捂住小明的嘴。小明不停地挣扎着,但毕竟年幼,他无力挣脱对方的束缚,因呼吸不畅,渐渐地停止了反抗……
次日清晨,小明妈妈喊他起床吃早飯,叫了几声见他没有答应,就去看个究竟。推开房门,只见小明趴在床上,双臂无力地垂在床边。她感到奇怪,嘴里嘀咕:“哎,这个娃崽,今早怎么睡得这么死?”说着,上去拍打小明,“娃,时间不早了,快起床吧。”当她的手碰到小明时,发现小明的身体冰冷、僵硬,鼻子里没有一点儿气息了!
小明妈妈被吓得魂飞魄散,踉跄几步退到屋外失声大叫起来:“快来人啊,娃崽没命啦!”
沈高芳到达现场后,当地民警向她和刑警支队领导简要地介绍起现场情况,大家的脸色都很沉重、严肃。“3·01”案件未破,新的命案又至,真是应验了一句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家的情绪都很压抑,此案若不能尽快侦破,无疑会影响“3·01”案件的侦查进度,责任叠加,压力越来越大。
没有太多言语,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头套、脚套和口罩,沈高芳进入案发现场,开始搜集物证。从大伙儿的目光中,她感受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对在一线从事DNA检验的沈高芳来说,不可能每天都待在实验室里,坐等物证送来。遇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她必须到案件现场搜集物证。这是一起性质十分恶劣的命案,而且是今年江都发生的第二起命案,领导非常重视,把现场勘查的任务直接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沈高芳。她是负责病理、临床、搜集物证的法医,勘查过不少案件现场,工作认真细致,做事叫人放心。
沈高芳(右二)和同事在案发现场进行勘验工作
案发现场是一间小屋,不算大,六七平方米的样子。当时正值三伏天,屋内异常闷热,沈高芳进屋没多久,汗水就湿透了她的头发和衣衫。她忍受着高温,手持物证搜索仪,在竹席上一寸一寸地检查,寻找着蛛丝马迹。
在蓝幽幽的激光灯照射下,靠墙一侧席子的篾片间,一个银色的月牙形细小物体引起了沈高芳的注意。她谨慎地用镊子将这个物体夹起,仔细一看,是一枚断裂的指甲片。她小心翼翼地将其装入物证袋内,这是今天现场勘查的重要收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沈高芳走出小屋时,浑身已经湿透了,像是刚游完泳一样。
时任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杨洪平负责现场勘查指挥工作,他立刻打电话给在殡仪馆勘查的法医:“查一下,被害人手指有没有指甲断裂。”
法医查看了一下,很快回答:“没有。”
“你们夫妻俩,近期有谁断过指甲?”杨副支队长又问小明的父母。小明父母都举起双手看了看,摇摇头。
排除上述两种情况后,这枚指甲片是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所留的可能性瞬间增大了。
“这枚指甲片是重要物证,你先拿回去检验,现场其他工作我们来做。”杨副支队长对沈高芳说。
返回途中,她多次接到分管刑侦工作的局领导和赵队长的电话,叮嘱她要尽快拿出检验结果。
沈高芳理解领导的心情,旧账未销,新账又来,不能有任何闪失,大家都指望着这枚指甲片来锁定犯罪嫌疑人呢。这枚小小的指甲片,价值千金呀!
沈高芳的大脑快速思考着,这枚指甲片能不能起作用,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看上面有没有死者的生物信息。若有,才能与案件挂钩;若没有,则可能是其他人留下的,与案件无关。二是这枚指甲片处于指甲的末梢,能否从中检验出主人的生物信息,还是个未知数。
回到实验室,沈高芳顾不上擦去汗水,立即与几名同事商量出了一个检验方案,然后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检验。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沈高芳和几名同事在埋头苦干。午夜时分,第一个目标实现了,他们在指甲片上检验到了被害人的生物信息,说明这枚指甲片与案件有关。第二个就是要检验出指甲片主人的生物信息。灯光下,沈高芳用小镊子小心翼翼地将指甲片夹住,用解剖刀将指甲片削成一丝一丝的碎片,然后再用专用试剂进行检验。通过沈高芳和同事的反复检验,最终成功检出了其他人的生物信息。
这一检测结果十分重要,扬州市公安局与江都区公安分局领导围绕这一结果,迅速制订了侦查方案:在案发现场周边划定排查范围,分片包干,逐人见底,查找真凶。
8月1日,正值周末。
沈高芳一头扎进实验室里,一刻不停地工作着,以期尽快锁定犯罪嫌疑人。大家与时间赛跑,沈高芳对送来的近两百人的样本一一进行检测、分析与比对。
傍晚时分,“86号样本”,即一个名叫朱阿水的青年男子的样本检验结果出来了,他的生物信息与指甲片的生物信息高度一致。
朱阿水就是凶手!
沈高芳兴奋地拨通了杨副支队长的电话,说:“杨队,朱阿水有重大作案嫌疑!”
杨副支队长当时正和同事们一起吃着晚饭,听此消息,大家立刻都兴奋起来。
赵队长的电话没一会儿就打来了,问:“能确定是朱阿水吗?”
“确定,检验效果很好。”沈高芳斩钉截铁地回答。
“好,立刻抓捕朱阿水。”赵队长结束通话,立即下达指令。
很快,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被带到了当地派出所。
朱阿水,今年二十三岁,山西大同人。他自小迷上了武侠电影,幻想成为一名飞檐走壁、快意恩仇的江湖大侠。小学五年级时,他便辍学来到河南嵩山附近的一所武校拜师学艺。混了几年后,他自以为学会了绝世武功,便开始“仗剑天涯”,行走“江湖”,实则是四处游荡,无所事事。案发前,他就这么信马由缰地来到了郭村,此时的他身无分文,便心生歹意,选择了高房大屋的马某家进行盗窃。深夜,他纵身越墙进入马家院内,在小明房间里翻箱倒柜时把小明惊醒,他害怕小明大声呼叫,就残忍地将其杀害了。作案时,他的身体被小明抓伤多处,在压制小明的反抗时,右手中指折断了一片指甲,留下了罪证。经警方讯问,朱阿水老老实实地交代了上述作案过程。
这起命案被迅速侦破了,沈高芳与众人一样,内心十分高兴。毕竟,这起命案没有牵扯大家太多的精力,只当是侦破“3·01”案件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三、曙光在前
沈高芳在负责小明被杀案检验的间隙,时刻关注着“3·01”案数据研判进展情况。
“北京带回的数据研判得怎样了?”中午吃饭时,沈高芳关心地问杨法医。
“唉,进展不大。大家手里的活儿总忙不完。”杨法医边苦笑边摇摇头。
“得抓紧,这项工作很重要,必须迅速见底。”
“我知道。除了‘3·01案件,日常工作也很多,事情一个接着一个,总是做不完。”杨法医抱怨道。
人少事多,每天的任务一拨接一拨,基层工作总是这样。沈高芳对基层的情况是了解的,杨法医工作一向认真,不是敷衍她。“不管怎样,研判的工作还是要尽快推进,有需要通过进一步检验来甄别的,随时告诉我,我可以出力。”她叮嘱道。
由于对从公安部带回来的数据展开研判的工作迟迟没有取得进展,沈高芳忧心忡忡。小明被杀案侦破后,她决定参与其中,与大家一起研判数据。时间不等人,破案的成本是很大的,前方两百多名同事正冒着高温日夜奔波,早一天突破,就能早一天将同事从辛苦中解放出来,就能早一点儿结束警力和财力的投入。
8月2日,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星期日,沈高芳顾不上休息,顶着狂风暴雨来到实验室,开始认真研判数据。
新时代的刑侦技术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具备灵敏的侦查思维,懂得分析研判。这是支队领导对刑科所全体技术人员的要求。近年来,沈高芳坚决贯彻这一要求,数据研判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特别是“3·01”案件发生以来,她在完成支队领导交办的任务时主动将侦查意识融入检验工作,工作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数据研判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沈高芳将从公安部带回来的数据复制了一份,参与到了数据研判之中。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先从江浙沪入手,由近及远,逐一向外扩展。涉及江苏的数据已由杨法医研判完毕,那今天就从上海开始吧。
夏日,昼长夜短,但沈高芳却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五天时间过去了。她清晰地记得,这一天是8月7日,星期五。上午十点多,沈高芳发现一位七十多岁章姓老太太的生物信息数据符合研判建立的模型。踏破铁鞋无觅处,近半年下来,第一次出现了符合条件的数据,而且这位章老太曾向公安机关报过案,称其女儿失踪。沈高芳不由得心跳加速,但这些数据不能直接认定其与“3·01”案件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研判。
沈高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将这一发现与同事进行探讨:“我发现一条线索,很相似……”
“你说的失踪人员快五十岁了。”一位同事慢条斯理地讲出他的分析,“我们检验尸体时,发现被害人打扮时尚,手指甲和脚趾甲上都涂了指甲油,这在年龄匹配上有较大出入,但也不能直接排除,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线索。”
又一位同事接过话:“协查早就发到上海了,但是我們目前并没有收到有关反馈呀。”
众人的一番分析像一盆冷水兜头浇来,但沈高芳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她平静地说:“你们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情况,尸体是暴露在荒郊野外的,被害人的打扮和据此推断出的年龄只能作为参考,不能进行认定。另外,我已经查到这个章老太的生物样本是近期才检验收集的,上海方面收集的数据信息比较多,可能还未研判到这条信息。”见没人吭声,沈高芳又补充了一句,“既然符合条件,我想还是有继续工作下去的必要。”
遇到复杂、疑难问题,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是刑科所的传统,也是一个优秀团队的日常工作方法。
沈高芳取下眼镜,用纸巾擦擦镜片上的灰尘,重新戴好,又继续埋头工作。好在数据中留有章老太的手机号,这就为电话核实相关情况创造了条件。
拿起电话前,沈高芳考虑了一下措辞,然后拨通了章老太的电话。沈高芳首先自报了家门,但对方是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听力不好,且上海方言重,两人沟通起来十分吃力。一番交流下来,说得沈高芳满头冒汗,但总算问清楚了几个关键问题。
这位章老太独自一人生活,失踪的是她的女儿,名叫梅丽,至今仍杳无音信。梅丽的身高、体形等都与被害人十分相似。
“章阿姨,您女儿染过头发吗?”沈高芳又一次拨通了章老太的电话。
“阿拉勿晓得。”
“有没有家庭?”
“呒没,离婚了,银隔宁(一个人)过呀。”
“牙齿好不好?”
“从小勿浩(好),有蛀牙。”
“有没有镶假牙?”
“勿晓得。”
“你家親戚朋友中有没有牙医?”沈高芳好像已然得到了启发。
“有呀,梅丽有一个碰有(朋友)是牙医。”这一点,老人倒是知晓。
沈高芳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被害人镶有九颗假牙。这个情况引起了她的注意,一般情况下,牙医若是亲戚或朋友,假牙价格会有很大优惠,被害人镶假牙的颗数可能就会多一些。
这一天上午,沈高芳前前后后与章老太通了三次电话,搞清了她女儿梅丽的大致情况,发现与案件被害者的情况十分相似。
不知不觉到了饭点,同事喊沈高芳一起去吃午饭,她说等一等,一会儿就去。但此时,沈高芳根本没有心思吃饭,满脑子装的都是和章老太的对话。她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重新梳理电话里获得的信息。没多久,沈高芳突然激动起来,平复了一下心情后,立刻打电话向赵队长汇报了电话核查情况和自己分析研判的结果。
“好,我马上安排人去上海开展调查。”听完汇报,赵队长兴奋地说。
汇报完毕,沈高芳才感觉到肚子咕咕地叫,她起身向窗外望去,几束金色的阳光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厚厚的云层,照射在刑侦大楼前的操场上。
下班时间到了,沈高芳依然没有离开,她在实验室等待着。下午,几位同事已前往上海采集梅丽的生物样本。她在等他们回来,以便能第一时间投入检验工作。
凌晨一点左右,梅丽的血样终于被同事带了回来,沈高芳立即开展检验工作。
墙上机械钟的指针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耐心地陪伴着正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沈高芳。当太阳慢慢爬上树梢,古城苏醒的时候,仪器终于显示出了比对结果。“3·01”案件中的被害人正是梅丽。
沈高芳舒展了一下酸痛的腰和双臂,摘下眼镜揉揉干涩的眼睛,扭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指针正指向六点三十一分。她把比对结果第一时间报告给了赵队长。
“这个结果太重要了,尸源一旦查明,下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直在等待消息的赵队长听完汇报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真是太好了,你又立了一大功!”
“没什么,这是应该的。”沈高芳回复道。此刻,她长舒了一口气,半年来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
挂掉电话,沈高芳走进洗手间,用自来水抹了抹脸,唤醒一下疲惫的大脑。她擦干脸上的水珠,凑近镜子一看,忽然发现自己满脸倦态,双眼布满了血丝,两鬓不知何时增添了些许白发,俨然一个退休老大妈呀!她无奈地笑一笑,用手指拢了拢头发。
在沈高芳卸下身上的重担时,一组同事已启程赶往上海,围绕梅丽展开调查。最终,警方判定,2月2日梅丽关机前,最后一个与她通电话的男子就是杀害她的犯罪嫌疑人。
案件历时一百七十多天,终于真相大白。听到破案的消息时,沈高芳的双眼不由得湿润了……
四、一发千钧
中央电视台曾播过一条新闻,报道扬州公安机关通过一只死蚊子侦破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
警方从一只死蚊子中检出人类生物信息,并据此认定了犯罪嫌疑人。这起案件创造了国内通过蚊子破案的先例,被列入法医教学经典案例,这一检测正是沈高芳的杰作。
在DNA检验上,沈高芳向来是大胆探索、不断超越。
2004年8月12日,沈高芳又遇到了挑战。一顶灰色的长檐帽,静静地摆放在她面前。
沈高芳推了推眼镜,像文物鉴定专家一样,戴着白手套,手持放大镜,目光专注地观察着帽子一条条细密的纹理和一丝丝纤维,寻找着可疑的痕迹。
昨晚十点多,宝应县黄塍镇大陆村村民小陆骑摩托车从县城回家,却在半路身中数刀,因失血过多横尸路边。
经调查走访,警方了解到,小陆随身携带的一部TCL手机,还有数量不明的现金都被抢走了。通过现场勘查,警方推断小陆是突遭歹徒拦路抢劫,搏斗过程中被刺身亡。歹徒在作案后仓皇逃离现场,现场遗留一顶印有“SPORT”字母的长檐帽,是仿棒球帽的那种。经小陆父母确认,儿子小陆没有戴过这样的帽子。办案人员据此分析,这顶帽子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遗留的。于是,这顶帽子成了案件侦破的重要抓手。
沈高芳凝神静气地观察着,从帽檐到帽尾,从两侧到帽尖,都没能发现什么可提取的检材。她又将帽子翻了过来,观察里边的状况。
翻着翻着,沈高芳突然“咦”了一声,帽子内侧夹层里的一根短发映入了她的眼帘。这根短发约四厘米长,色泽灰暗,像一只胆怯的小老鼠,静静地躲藏在夹层的深处,不仔细观察的话根本不会被人发现。
沈高芳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将短发夹起放在操作台上,当她再次观察这根短发时,一丝失望涌上心头。这是一根不带毛囊、只有干枯毛根的短发。根据她的经验,这样的毛发带有的人体生物信息微乎其微,检验出有用数据的可能性极小。
尽管如此,为了早日抓获犯罪嫌疑人,面对这样的检材,沈高芳选择倾注全部精力去检验。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检验工作是从晚上开始的。毛发与人的指甲一样,是人体细胞的角质化,从中提取生物信息的过程复杂、漫长,进行化学浸泡一般需要两天两夜才能出结果。
沈高芳从这根短发中剪了一截,放到特殊的化学液体中进行浸泡,待结果出来后再一步步地向前推进检验工作。她将余下的短发放入纸质物证袋,妥善保管起来。
沈高芳对检材的爱护,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她说:“检材比钻石还要宝贵,一丁点儿都不能浪费。剪掉一截就少一截,若以后复检或有了新的检验方法,需要重新利用检材,如果检材没有了,就很麻烦。”
一次不行,两次,三次,还是不行!三天过去了,没有检验出任何结果。望着仪器上闪动的数据,沈高芳的大脑在飞速地思考着,如何将隐藏在短发中的微量物质揪出来呢?她想起不久前某专业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该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微量物质提取方法,尽管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不妨用此方法试一试。
沈高芳用冷水抹了一把脸,清醒一下头脑后,又剪了一截毛发,用新方法進行检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期望的数据依然没有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此时,已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的沈高芳,双眼酸痛得快睁不开了。
“都检验十多次了,还是没有结果,我看这根短发呀,是寡妇死儿子——没指望了。”耳边传来一位同事失望的声音。
沈高芳抬起头,转了转酸胀的颈脖,发现窗外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万家灯火渐次熄灭。她用双手揉了揉太阳穴,伸伸胳膊,对同事微微一笑:“你先去休息吧,我再试试,说不定会有结果。”
这位同事叹了口气,他知道,今晚肯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了。其实,这样的不眠之夜对于沈高芳来说,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从事法医工作十多年,只要接到重特大案件的检验任务,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有的事。靠墙的那张沙发床就是基层办案民警送给沈高芳的,他们不忍心她总是这样辛苦地熬夜,起码这张沙发床能让她在实验室里躺下休息一会儿。
“干我们这一行,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检验,在得不到确切结果之前,不能轻言放弃。”沈高芳这样说。
到了第四天,检验工作仍然没有进展。案发现场周围的排查走访工作也进入了死胡同,整个案件的侦查工作陷入了泥淖。
关注案件进展的老百姓议论纷纷:“这起案件可能要成悬案了。”被害人家属的情绪愈加激动,开始质疑公安机关的破案能力。
实验室的房门紧闭。同事们都知道,沈高芳正在里面一刻不停地工作着,没有人能体会到她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压力。
扩增循环次数增加一次后,检验结果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种方法是一种非常规方法,对检验人员的能力要求极高。因为在扩增循环次数增加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信息,检验人员要对所有信息进行图谱分析,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要从中剔除无用的信息。
“人们对DNA检验技术的认识还不全面,不少人认为,DNA检验技术依靠的设备高端精密,只要把样本放进去,就会很快出来结果。”沈高芳解释,“其实,DNA检验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一是用什么方法提取DNA,二是怎么扩增放大,三是对结果如何进行分析运用,都是有讲究的。”
一次次失败并没有阻止沈高芳探索的脚步,她决定再次加大扩增循环次数,再一次进行尝试,向检验工作发起新一轮的挑战。
“一组、二组、三组……数据终于出现了!”沈高芳立刻兴奋起来,她凑到屏幕前,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直到仪器停止运行。
沈高芳对检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一点儿一点儿地确认图谱中出现的数据组数。最后,数字在“七组”时戛然而止。仔细反复核对,确认只有七组。虽然只有七组数据,已经是比较好的结果了,可以为案件的侦查提供线索了。
沈高芳利用数据库匹配案件的间隙,喝了一口水,稍稍喘了一口气。计算机高速运行,不一会儿,数据锁定在一起发生于2003年的“8·26”强奸案上。
“8·11”小陆被杀案的犯罪嫌疑人与犯下“8·26”强奸案的是同一人?沈高芳万万没有想到会得出这样一个结果。
“8·26”强奸案是去年发生在江都区的一起拦路强奸案件。2003年8月26日下午6时许,江都区花荡镇某村妇女兰香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回家,途经大宜公路与松桥路交会处时,遭一名男子袭击强暴。
案件发生后,江都公安机关立即组织开展侦破工作,尽管法医提取到了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物证,但因案发现场提取到的线索有限,一时间未能破获此案。这起案件也就成了悬案。
尽管还没有锁定犯罪嫌疑人,但这七组数据却意外地将“8·11”小陆被杀案与“8·26”强奸案串联在了一起。
第四天中午十二点多,沈高芳打开了实验室的房门,将检验得出的生物信息图谱照片递到焦急等待结果的支队领导手中:“短发的检验结果显示,此案的犯罪嫌疑人与去年‘8·26强奸案的作案者相似度很高。”沈高芳没有说“为同一人”,因为确定这一结果,还需要其他证据来支撑。
支队领导对沈高芳得出的检验结果十分谨慎,因为这两起案件的性质不同,一个是强奸,目的是色;一个是抢劫,目的是财。作案地点也不同,一个在扬州的东南方向,一个在扬州的最北端,两地相隔一百公里。若轻易下结论,就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直接影响下一步的侦查工作。于是,支队领导召集技术人员和侦查人员开会,听取大家对检验结果的看法,并就两起案件能否并案侦查进行讨论。
“关于这根短发检验出的结果,可靠性怎么样?”这是会上众人所提出来的共同疑问。
面对大家的疑问,沈高芳实事求是地说:“检验得出的数据非常可靠,命案现场的物证虽然只被检验出七组数据,但是得到的数据均与‘8·26强奸案一致。从我们使用的检验试剂和方法上来说,如果检出九组数据,效果会更好。”见大家还是不理解,沈高芳顿了顿,坚定地说,“这么说吧,这个检验结果虽不像通过常规检材得出的检验结果那样完美,但还是很有价值的。”
大家七嘴八舌进行了热烈讨论,在痕迹技术、现场走访等方面各抒己见。最后,支队领导综合各方面意见,一锤定音:“既然检验结果很有价值,我们就要相信DNA检验技术,接下来将两起案件进行并案侦查。”
检验引导侦查,侦查指导检验。沈高芳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承担了重大责任。“既然干了这一行,必须要有担当。”她说。
支队领导根据沈高芳提供的检验数据,在侦查方向、范围和重心上,果断做了调整。
“8·11”小陆被杀案与“8·26”强奸案并案侦查后,两个多月过去了,侦破工作仍然没有取得进展。11月12日傍晚,江都区宜陵镇又发生了一起拦路强奸案件。
沈高芳收到相关检材后,又忙活了一个通宵。检验数据显示,“11·12”强奸案检材的生物信息,与“8·26”强奸案作案人的生物信息具有同一性。这一检验结果坚定了办案人员的信心,犯罪嫌疑人应该还会继续作案。于是,警方巡查的大网织得更密了。
经过不停的摸排调查,2005年3月11日凌晨,警方将犯罪嫌疑人徐大牛抓获。检验结果显示,徐大牛的生物信息与“8·26”强奸案、“8·11”小陆被杀案等系列案件中微量物证的生物信息认定同一。
DNA技术检验出的结果,为办案人员侦破系列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撑。沈高芳得知案件侦破这一消息时,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五、法庭作证
DNA检验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工作中大显神威,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破案手段。但它作为法庭证据,经历了一个被人逐渐认识、接受的过程,尤其对于司法人员来说,对其的接受历程显得尤为漫长、艰难。在这个过程中,沈高芳作为扬州市公安局DNA实验室的“首席检验员”,时常出庭作证,竟不知不觉地成了出庭“专业户”。
这不,沈高芳的“麻烦”又来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翻供了!
前一段时间,沈高芳配合侦查员通过刑事技术鉴定抓获了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陈二苟,破获了一起命案、三起强奸案,这一结果令人欢欣鼓舞。
可是沒多久,杨副支队长告诉沈高芳,案件移送检察院后,陈二苟竟然耍起了无赖,只承认“8·18”强奸案是他所为,其他的统统不认账了。
陈二苟翻供,给检察院的审查起诉工作带来了麻烦。检察院要求公安机关对生物信息鉴定等方面的证据进行补充,或作出进一步解释。
“通过对物证进行检验鉴定而锁定犯罪嫌疑人,这还要解释吗?”沈高芳感到不解。
“必须解释,以审判为中心啊!”杨副支队长说。
就这样,解释的任务落在了沈高芳的肩上。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负责起诉工作的王检察员带着助手找到了沈高芳。“这四起案件串并的依据是什么?”王检察员身上有一种职业女性的干练,问题问得很直接,“检验鉴定的结果可靠不可靠?”
沈高芳清楚,DNA生物信息检验技术此时还没有完全普及,人们对这项探索人类生命工程的技术缺乏认识,这是很正常的事。她要向司法人员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确保刑事诉讼工作能正常进行。沈高芳没有直接回答王检察员的问题,而是摆出邀请的手势,笑着说:“王检第一次来我们这里,请先到实验室指导一下工作吧。”
“指导谈不上,我们来参观学习。”王检察员说。她想,作为一名公诉人员,多掌握一些刑事物证鉴定方面的知识是有必要的,沈高芳的邀请正合她意。
“生物信息检验,也就是DNA检验,共分三个步骤,首先要进行化学处理……”在实验室里,沈高芳从介绍仪器设备和检验的操作程序开始,向王检察员详细讲述了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和应用方面的知识。
在参观过程中,王检察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沈高芳都耐心地进行讲解,直到对方点头为止。
“感谢你给我上了一堂生动、专业的辅导课,让我受益匪浅。”走出实验室,王检察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王检,生物信息检验技术的作用和可靠性不用我多说了吧。”沈高芳谈着自己的看法,“运用遗传生物信息技术串并案件,已得到业界的认可。我们所办的这四起案件,就是依据遗传生物信息技术进行串并的。”
王检察员点了点头,认可了沈高芳的说法。
“这四起案件均提取了被害人体内的生物物证,且都检出了男性DNA物质,认定与陈二苟的生物信息有同一性。但是,这四起案件卷宗中相关的物证提取笔录、扣押清单等原始材料要进行完善。”王检察员说道。
“你提的要求非常专业,我们按照你的建议和相关要求,该补材料的补材料,该作说明的作说明。”沈高芳认为王检察员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并补充说道,“有一点请你理解,这四起案件发生的时间从2000年到2012年,中间跨度长达十二年。在这期间,公安机关办案程序不断规范和完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和标准看待十多年前的办案工作。”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必须按现在的标准和要求来完善证据、材料,这样在法庭上才有说服力。”王检察员的话语也非常诚恳。
“我明白,要求看似严苛了一点儿,但有利于我们树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办案理念,促进办案规范化。”沈高芳也相当理解。
“关于生物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有了进一步了解,证据、材料补充方面你们还得多费心呀。”
“应该的。打击犯罪、维护公平正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这样,起诉时我信心更足了。”
“有什么问题,咱们及时沟通。”沈高芳表示全力支持配合检察员的起诉工作,努力将犯罪嫌疑人陈二苟顺利送上法庭。
经过面对面的沟通后,王检察员一行人对公安机关在案件侦查和生物信息检验方面的工作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作案事实认定方面,表示支持公安机关的意见。
沈高芳根据王检察员的建议,对实验室受理物证的来源进行了溯源和补充。基层办案人员对当年提取生物检材的过程进行说明,并调取了医院检查记录和病历等材料进行佐证。
2013年4月8日,沈高芳接到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陈二苟案件的《出庭通知书》,要求她于2013年4月11日上午9时30分准时出庭作证。
4月11日一大早,沈高芳到达市中院指定地点,同时出庭的还有开发区、仪征市等地方公安机关的刑事技术人员。农历三月的天气,气温并不高,身着春秋常服坐在鉴定人席位上,沈高芳总觉得领带有些紧,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让她下意识地去松了松领口。身份证、鉴定人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和警官证,沈高芳查看了许多次,确认都备齐了,才走进审判庭。
被告席上,陈二苟一双鼠眼东张西望,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
对于强奸犯罪行为,沈高芳是非常憎恨的,这些犯罪嫌疑人不仅严重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还对其家庭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甚至遭受侵害的阴影将影响被害人的一生。正因如此,沈高芳积极建言献策,大力推动扬州市公安局DNA实验室的建立,如今,终于有了打击强奸犯罪的利器。
沈高芳的目光从陈二苟身上收回,她迅速平复好自己的心态,做好作证的准备。
当公诉人围绕鉴定文书中的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资格、所在的鉴定机构是否具有鉴定资质发问时,沈高芳从容地出示了相关证书……
常规性的程序结束后,进入到唇枪舌剑的辩论阶段。法庭上,沈高芳从容应对,简明扼要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当日,法院没有作出判决。
发生在2000年的案件的物证和检材,为什么到2004年还能检验出结果?为什么到2012年还能被认定同一?陈二苟案件第一次开庭后,这样的疑问没有从法官和辩护律师的心中消除。
人命关天,不可轻率。主审法官对DNA检验结果持谨慎态度。经过商议,法院要求公安机关将本案相关检材送到国家重点DNA实验室——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重新进行检验。
重新检验?这是对DNA检验技术不了解,还是对扬州警方作出的鉴定结果不信任?沈高芳心里有些不舒服。
不舒服归不舒服,法官的要求還是要执行。2013年7月22日,沈高芳和开发区分局、仪征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技术人员一起,陪同两位法官前往上海,将相关检材送到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重新进行检验。
在两位法官的全程参与下,或者说是在两位法官的监督下,沈高芳负责对接联络,一行人顺利将检材送到了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
一周后,上海方面将检验结果邮寄给了法院。结果与沈高芳检验的一致,但不同的是,两地鉴定书中的“似然率”在数值上不一致。
“为什么不一致?”严谨的主审法官再次提出质疑。
“似然率的计算,与两地使用的数据频率不同有关,但这并不影响鉴定书的效力。”沈高芳又进行了一番详细解释,终于打消了主审法官的疑虑。
天气渐冷,一场秋风秋雨过后,进入了冬季。陈二苟案件的审判工作还在进行中,主审法官对公安机关出具的血型结论又产生了疑问。2013年12月,法院为完善证据,要求公安机关在不重新采集陈二苟血样的情况下,再次进行血型检验。
沈高芳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调来专门的试剂盒,对之前采集的陈二苟血样进行重新检验,结果为O型。
法官问:“被害人血型为AB型,被告人的血型为O型,而当年死者体内混合斑血型为AB型,怎么解释?”按法官的理解,死者体内混合斑血型为O型才对。
“一般情况下,含A、B、H物质的为AB型,含A、H物质的为A型,含B、H物质的为B型,只含H物质的为O型。只有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同时是O型血,混合斑血型才会显示为O型。”沈高芳对这一专业问题,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
法官点点头,理解并接受了沈高芳的回应。
2014年,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作出判决,陈二苟犯多起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令沈高芳感到欣慰的是,她在本案中,在接受委托、受理确认、检验记录、纸质图谱存档等环节,均保留了全面、详细的原始资料,根据起诉和审判的要求,及时地提供材料,避免了因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而影响案件起诉和审判的情况。
“我们扬州公安刑事技术工作重视检材源头的规范管理,来龙去脉说得清楚,经得起溯源。”沈高芳自信地说,“本案中,在主审法官要求重新检验物证时,我们仍然能够从2000年提取的检材中,有效检出犯罪嫌疑人的生物信息,充分说明相关单位在物证的入库、出库、防污染、防破坏以及流转等方面,工作做得很规范。”
严谨规范,细致精准,是沈高芳在长期的物证检验工作中坚持的优良作风。
六、坟场觅证
DNA检验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DNA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效率,相应地,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沈高芳说:“检验人员不能像坐堂候诊的老中医,等着检材送上门来。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应该积极发挥技术特长,主动出击,通过大数据综合研判,为攻克积案提供侦查方向,把DNA检验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近几年来,沈高芳将自己的这一思路贯彻到了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0年4月6日,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沈高芳仍在实验室加班,同时,她在思考一个问题。前几天,在她的努力下,尘封了十八年的江都“5·07”杀人案被侦破了。生物遗传信息检验的新技术、新手段在不断进步,目前扬州还有数起积案未破,若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这些积案中的生物检材重新检验一遍,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呢?
沈高芳所说的新技术、新手段,就是利用家族遗传信息来查找犯罪嫌疑人。
次日,沈高芳召集实验室的同事开会,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号召大家将DNA实验室建立以来扬州几起积案的生物检材重新梳理一遍,用新的技术手段再次进行检验。
春光宝贵,时间倏忽而过。三天下来,检验工作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大家有点儿泄气,我们是不是做了无用功?
为了不让沮丧的情绪蔓延,第三天晚上,沈高芳召集大家开会,对这几天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她说:“检验结果同志们都知道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思路错了,大家要有信心。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保持不变,继续瞄准积案,进行攻坚。”接着,沈高芳对人员分工作了调整,兵分两路,一路在实验室继续检验,另一路则由她和检验员小尚出马,将相关检材带去江都区公安分局刑事技术实验室进行检验。沈高芳想在不同的DNA实验室,对同一个样本开展平行检测试验。
4月10日一大早,沈高芳就赶到了江都区公安分局刑事技术实验室,开始工作。
沈高芳(中)与同事一起开展检测实验
午饭时,沈高芳接到同事小吴的电话,说在江都“9·20”命案物证检验上有了重要进展,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有关检材检验了三遍,终于取得了新结果。但是效果不太好,数据之间有一定的重复性。
这个电话让沈高芳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
下午两点刚过,沈高芳回到刑事技术实验室查看通过新技术手段检验出的新结果。这么多可疑数据?沈高芳心里一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案件物证检验有了重要突破,但要锁定犯罪嫌疑人,为案件侦破指明方向,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要吃掉这个斗大的馒头,该从哪里下口呢?沈高芳的眉头拧成了川字形,望着屏幕上的数据,她陷入了沉思。片刻,她对一旁的孙法医说:“数据群庞大,我们干脆来个靠船下篙,由近及远,先从扬州和江苏的相关信息入手,逐一进行筛选。”
孙法医点点头,随后按照沈高芳的思路操作了起来。一阵键盘声响后,屏幕显示出结果,江苏省内可疑人员信息共有五十二条,其中涉及扬州的有两人。
扬州的这两人,一个叫陆金才,一个叫陆路。
“小孙,赶快请你们翟大来一起分析案情。”沈高芳头也没抬,边说边继续查看信息。
“还没到上班时间,这么急喊我来,肯定有要紧事,是好消息?”翟大一边走一边打电话。
“DNA检验新技术起作用了,发现了可疑线索,与扬州有关。”沈高芳解释道。
通过对陆金才、陆路进行研判发现,他们二人是父子关系,陆金才是一名个体户,从事医疗器械生意,名下登记有一辆汽车。而陆路因为年龄等条件被排除了作案嫌疑。沈高芳欲对陆金才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系统权限受限,原来陆金才的数据是泰州市公安局采集上传的,要想看到他的详细数据,必须与泰州方面联系。
沈高芳一看时间,正值下午两点十分,距离两点半的上班时间还有一会儿。但她等不及了,立即打电话给泰州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的高主任,请对方尽快到单位,把陆金才的详细资料传过来。
恰巧高主任正在办公室里,不一会儿,陆金才的详细资料出现在沈高芳的眼前。她盯着电脑显示屏,用一张A4纸,将陆金才的生物遗传信息一一记录下来。一番比对后,沈高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案发现场提取的物证肯定与陆金才或其家人有关。”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沈高芳得出这一结果后,实验室内的其他人仍有些迟疑,不知道她到底有多大把握。
翟大问:“下一步怎么办?”
“我们分别向各自领导汇报,确定下一步侦查方向。”沈高芳回答。
沈高芳随后打电话向赵队长和杨副支队长报告了检验结果。
“你得出这一结果的依据是什么?”赵队长比较慎重。
沈高芳立刻作了技术上的解答。
江都区公安分局的吴副局长闻讯后,立即赶了过来,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有十足把握认定吗?”
沈高芳充满信心地说:“生物遗传学上有这个可能,值得按这个方向试一试。”
沈高芳肯定的答复,让赵队长作决策有了底气。赵队长立即安排人员围绕陆金才及其家人展开调查,沉寂了十八年的“9·20”命案又重新呈现在大家面前。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沈高芳与同事共同努力,终于抓住了狐狸的尾巴。
当天下午,沈高芳没有急于返回市局DNA实验室,而是留在了江都,因为还有疑问要解决。
通过进一步调查得知,原来陆金才与儿子陆路曾一起到泰州看望一个生意上的朋友,因发生交通事故不配合警方调查,被当地公安机关留置审查。民警按照办案规范,采集了陆金才父子的生物样本。
陆金才在泰州的事情调查清楚了,父子二人不牵涉刑事案件。相关资料显示,陆金才还有一个兄弟陆金年,也有作案嫌疑。沈高芳遂对陆金年展开调查,资料库中有陆金年的信息,将此人的信息与现场物证检验结果进行比对,从遗传学上来看,八竿子打不到一起,没有一点儿关系。
沈高芳愣住了,望着屏幕上的数据,怔怔地看了半天。她寻思,DNA检验技术是不会出差错的,难道遇到了特殊情况?还是陆金才有其他亲人?她把这一疑问连夜向赵队长作了汇报。
第二天上午,赵队长召集侦查大队和江都、广陵刑警大队负责人开会。会上,沈高芳把昨晚的信息研判情况向与会人员作了说明,最后坚定地说:“科学技术是不会出差错的,陆家人与‘9·20命案肯定脱不了干系。”
赵队长要求大家坚定信心,相信科学,要对陆家人进行深入排查,防止其中有什么遗漏,如是否有人改名换姓等。
傍晚时分,最新排查情况反馈过来。正如沈高芳和赵队长所料,陆金才还有一个哥哥叫陆金富,1964年出生,后过继给同村一个姓孙的人家,改名为孙祥。因陆金富从小跟了孙家,所以陆姓家谱中没有他的名字。
听到这个情况,沈高芳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她仿佛看到了破案的曙光。
经过深入调查,警方将孙祥的情况汇总到一起。孙祥现年五十五歲,是一个经营体育用品、医疗器械、室外塑胶跑道等业务的小老板。“9·20”命案发生时他三十七岁,其周围人反映,孙祥年轻时是个小白脸,喜欢傍富婆,常混迹于美容院、洗浴中心等休闲场所,结过三次婚。
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孙祥的年龄、住所,还是其性格、喜好等,都符合犯罪嫌疑人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9·20”命案发生后,孙祥似乎在刻意躲避什么,离开家乡到外省去揽工程了。
直觉告诉沈高芳,孙祥就是“9·20”命案的犯罪嫌疑人。但直觉不是证据,为了进一步查明是不是孙祥作案,需要获取他的生物样本进行检验,与案发现场提取的微量物证进行比对。办案人员了解到,目前孙祥与妻子正在云南做生意。
如何获取孙祥的生物样本成为摆在侦查员面前的难题。
天无绝人之路。警方通过进一步走访得知,孙祥曾在清明节期间回到老家上坟祭祖。沈高芳建议:“可以到孙祥家的祖坟上去搜一搜,看是否能寻觅到他的遗留物。”赵队长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便安排江都区公安分局的两名法医配合沈高芳的行动。
4月11日晚上9点多,沈高芳一行三人在当地派出所民警的引导下,悄悄来到头桥镇的一处坟场附近。为了不打草惊蛇,沈高芳与两名法医等附近村庄的灯光全部熄灭后,才悄悄进入坟场。
坟场位于庄台的后面,占地达十几亩。这里杂草丛生,高高矮矮的树木间散乱地分布着一些坟头。清明时节雨纷纷,昨天下了一天的雨,坟场的泥土中还和着雨水,踩在上面软软的,像要陷下去一样,给阴森的气氛又添上了几分恐怖。
沈高芳和两名法医各拿着一只手电筒,弓着腰,瞪着大眼,在孙祥祖坟的四周细心地搜寻着。半个小时下来,一无所获。沈高芳直起酸胀的腰,扭了扭,观察着周围。
天空乌云低沉,没有一点儿星光,风呼乎地叫着,发出如同野兽低嚎般的怪声,令人感到惊悚。沈高芳突然发现,黑魆魆坟场的北边有一片白光,用手电筒照过去一看,是一个小池塘。由于天黑,他们起初没有注意到池塘的存在。她忽然想到,池塘边会不会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呢?想到这里,沈高芳向池塘边搜索而去。
一步一步地寻觅着,在距离池塘半米远的地面上,一个烟头映入了沈高芳的眼帘。她轻声招呼另外两位法医:“快过来,这里有发现。”说着,她蹲了下来,仔细打量着这个烟头。這个烟头如果是孙祥遗留下来的,那可就太巧了!
两名法医走了过来,其中一人用镊子将烟头小心夹起,放入物证袋内。对于这一收获,三个人都很高兴,心想总算没有白来。至于是不是孙祥留下来的,还不能确定,得回去做进一步检验。
回到办公室,沈高芳立即安排值班的嵇法医连夜检验烟头。嵇法医从烟头中提取了微量物证。第二天,沈高芳将烟头中提取的微量物证与“9·20”命案中提取的检材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具有同一性。
无疑,这枚烟头正是孙祥留下的,他具有重大作案嫌疑。这一结果,坚定了所有办案人员破案的决心。
4月12日晚,一队人马长途奔袭赶往云南昆明,将孙祥传唤回江都接受讯问。正如沈高芳所预料的那样,孙祥供述了“9·20”命案的全部作案过程。
一起沉寂了十八年的命案,在沈高芳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事DNA检验工作二十年来,沈高芳在付出艰辛的同时也收获满满,她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平安卫士”、“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大女杰”、“江苏最美警察”和“江苏最美巾帼人物”等荣誉称号。
人们称赞她说:“破案有术,寻迹有‘芳。什么‘芳?沈高芳!”
(文中涉案人物为化名)
作者:殷长庆 栏目:纪实作品 期刊:《啄木鸟》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