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族·历史版 > 故事族·历史版2023年12期 > 谭延闿与宋美龄的不解之缘

谭延闿与宋美龄的不解之缘

分类:故事族·历史版 更新时间:2023-11-23 21:18:47

谭延闿与宋美龄都是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谭延闿曾经3次督湘,做过国民政府主席和第一任行政院长。他本可以与风华绝代的宋美龄结为连理,走入婚姻的殿堂,断了蒋介石与宋家联姻之路,但却为了妻子l临终的一句遗言,使煮熟的鸭子落入了蒋介石的碗中,婚姻的红地毯最后却是为他人铺设。夫妻之情变成了干兄妹关系,“新郎倌”变成了情敌的大媒人,从而与宋美龄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不做夫妻做兄妹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安,号畏三,湖南茶陵人,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之家。父亲谭钟麟做过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等要职,他妻妾众多,除元配陈夫人外,还有颜夫人、李夫人等4位侧室。谭延闯的母亲李夫人是谭钟麟的小老婆,她虽然生有3个儿子,但在封建礼制下,她长期未取得与其夫同桌而食的权利,吃饭时只能站着用餐。他母亲常对他说:“你们兄弟要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做番大事业,做过大人物才算是争光争气,那我在谭家虽然吃苦也感到安慰了。”这对年幼的谭延闿刺激很大,吃饭时往往伴母而食,对母亲晨昏定省,十分孝敬,并发誓要勤奋学习,为母争光。13岁时,他就考中了秀才;22岁,他考中举人;24岁在全国统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中会元;在殿试中,以二甲第三十五名获得进士。

谭延闿少年及第,光耀了谭家门楣,谭钟麟才向全家宣布:“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显然,这是“母以子贵”,谭钟麟才放宽了宗法仪范的尺度,但在谭延闿的心里却留下了重大的阴影。

谭延闿的结发妻子方榕卿,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儿,两家本为世交,早在1888年,谭延闿8岁之时,方汝翼就曾带着全家人到兰州拜访时任陕甘总督的谭钟麟。谭延闿第一次见到了方榕卿,方榕卿活泼开朗的天性给谭延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895年3月3日,谭延闿与方榕卿在南昌结婚。9月,谭延闿携新婚妻子从长沙经武汉、上海,转乘海船,前往广州与父母一起居住,新婚宴尔的谭延闿夫妇在两广总督衙门,尽情享受着新婚的甜蜜。

方夫人貌美如花、温柔贤德,孝敬公婆、体贴丈夫,使谭延闿得以奋力功名,专心事业。28岁时,谭延闿就被推荐为湖南省谘议局议长,31岁时就当上了湖南省都督。

民国建立后,谭延闿嘱咐妻子,侍奉母亲李老夫人颐养沪滨,教育孩子专心读书。谭延间与方夫人共生育子女6人,他们依次是:女儿谭淑、儿子谭翊(伯羽)、女儿谭静(未满10岁死亡)、女儿谭祥,儿子谭弼(季甫)、女儿谭韵。

由于谭延闿跻身政坛,无暇照顾子女,抚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了温良贤淑的方夫人身上。她与丈夫聚少离多,但是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不管是丈夫高居政坛,还是被逐下野,她都一如既往地站在丈夫一边,以一个女人特有的温柔去抚慰丈夫的心灵,毫无怨言地尽一个做妻子的本分。他们相处得最多的时间是在谭延闿第一次督湘失败以后,谭延闿在上海家中,与妻子相濡以沫,自己练字,妻子磨墨,相敬如宾,恩爱无限,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以诗文宽慰自己的政坛失意。

1916年,谭母李夫人病重,谭延闿刚刚获得第二次督湘的机会,方夫人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前程,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远在长沙的谭延闿,她自己亲侍汤药,衣不解带地昼夜守在婆婆的病床前,极尽做儿媳的孝心。但是,她回天无力,婆婆还是因病重不治而死,她只好把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

谭延闿亲往上海奔丧,并将母亲的灵柩归葬长沙。

1918年6月,谭延闿的妻子身染重病。此时,谭延闿正做着第三次督湘的准备,正在湘南集结力量,准备驱逐湖南督军张继尧,将北洋军阀赶出湖南。为了不分散丈夫的精力,方夫人要自己的家人不要把她生病的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不久,方夫人在上海病逝。家人考虑到谭延闿公务在身,迟迟不敢向他汇报,直到这年冬天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方夫人临死之前,曾托人转告谭延闿,希望他不要再娶第二个夫人,好好地养育他们的子女。

谭延闿在零陵军中听到年仅38岁的妻子先他而去,悲痛欲绝,发誓要谨遵妻子遗言,终身不再续娶。为了表示对方夫人的深切怀念,一向注重美食佳肴的谭延闿竟在军中吃了100天的素菜,不沾任何肉食,以示哀悼。

1920年,谭延闿因受赵恒惕的逼迫,第三次督湘失败,离湘之前,他得知夫人的灵柩正由人护送从上海经水路回湘安葬,请求赵恒惕允许他暂缓几日离湘,以便料理完夫人的丧事,但未得到赵恒惕的同意。

当谭延闿乘坐的轮船在城陵矶附近与运送方氏灵柩的轮船相遇时,谭的秘书吕芯筹害怕谭延闿触景伤情,只自己借故前往祭奠了一番,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谭延闿。

谭延闿后来每想到这件事,都会悲从中来,常自叹“相逢不相见,存殁两难安”。因此,谭延闿在每年的3月3日,即他与方夫人的结婚纪念日,都要作一首诗来纪念她,并亲写悼亡诸作,编成悼亡集,以示对妻子永不忘却的思念。

谭延闿被逐出湖南后,赋闲上海,极度的无聊和失意,使他反躬自省,检讨自己3次督湘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投奔孙中山,才有革命的前途。在孙中山危难之际,谭延闿率领湘军全力扶持,在石龙、石滩前线,与叛军陈炯明展开血战,使孙大为感激。孙中山对谭延闿信任有加,先后任命他为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内政部长、建设部长等要职。

谭延闿妻子死时,他只有40岁,正是一个人精力旺盛、情感最丰富的时期,但他谨守妻子的遗言,一直过着独居生活,既不寻花问柳,也不续娶继室,诺大的简园看不到女主人的身影。

当时宋美龄已从美国留学归国,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宋家也很满意。谭延闿进退两难,既怕辜负了孙中山的好意得罪了宋家,又想到自己曾发誓不再续弦纳妾。现在,如果娶了宋美龄为妻,怎么对得起自己死去的夫人?何况宋美龄貌美如花,英气勃发,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是风华绝代的奇女子,活泼浪漫,充满青春的气息。如果让她嫁给自己这样一个生性古板、文人气十足的中年人做继室,岂不委屈了这个如花似玉、生性活泼的宋三小姐,耽误了她大好的前程?虽然她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秀色可餐,令人爱不释手,但谭延闿一想到自己的母亲曾经受过的委屈,心里就痛苦不已,他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让宋三小姐重走母亲的老路,爱一个人就该让她活得自由、幸福。

谭延闿左思右想,突然心生一计,他备了一份厚礼来到宋家,一进门就给宋老太太叩了3个响头,拜她作干娘,接着又认宋美龄为干妹妹。宋老太太有了这么一个干儿子,不知有多高兴呀,早就忘了婚姻之事。宋美龄深受感动,更加

敬佩谭延闿。孙中山这时当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为“干妹妹”做媒

谭延闿虽然与宋美龄未能成为夫妻,但这位干哥哥对宋美龄却关怀备至。宋美龄深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自然缺乏那种中国传统女性“大家闺秀”的风范,也没有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她生性好动,喜欢挑战,有着强烈的征服欲望。她特别爱好骑马,经常向善于马术的干哥哥请教,谭延闿也悉心地指导这位淘气好胜的干妹妹。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宋美龄曾在叶挺处见到一匹好马,闹着要骑。叶挺告诉她,马刚购来,性子烈,还近不得人。宋三小姐很不服气,硬要试试,果然一走过去,马便狂暴踢人,无法靠近。宋美龄当时只得作罢,却丢下一句话:“我唤我阿哥来,非骑上这马不可。”这“阿哥”,不是指宋子文,而是指她的干哥哥谭延闿,两个人婚事不成后,认了干兄妹,关系好得不得了。

果然,第二天谭延闿就陪着干妹妹来了。他走上去,那马居然不踢他,老老实实,任他在耳边轻言细语。不晓得讲了些什么耳语,谭延闿抚之拍之,慢慢说了一阵,说,“行了”,就招呼美龄过去,扶她上马,要她只管跑。美龄策马驰骋,马居然十分听话,再没有一点脾气,把叶挺看傻了眼。宋美龄对这位干哥哥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孙中山没能促成谭、宋婚事,这使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欢喜非常,他对宋美龄早就垂涎已久。既然孙中山愿意将宋美龄介绍给大她一半年纪的谭延闿为妻,那么就他与孙中山的私交和年龄而言,提出娶宋美龄为妻,想必孙中山也不会大发雷霆。

于是,他乘着向孙中山汇报军校情况的机会,假装叹气地说道:“国有国父,家有家长。我们这些单身汉还缺老婆啊!总统阁下向来关心部下生活,乃至柴米油盐,这个事也定能帮忙啦。”

孙中山很诧异地问道:“你溪口老家不是已有原配之妻吗?”蒋介石脸带悲伤地说道:“总统有所不知,因感情不和,早几年间,我们就离婚了。”

在一旁倒水的孙夫人插言道:“那你的美人姚小姐呢?”蒋介石知道宋庆龄说的姚小姐就是他的小情人姚冶诚,于是急忙解释说:“看我刚要说起她,夫人便就提起了她。她这个人长得倒是不错,花儿一般,就是不大正经,我已去信跟她脱离了关系。”

蒋介石察言观色,看他们没有再问下去,又微笑着说:“关于我的事,还请总统和夫人多关照。有关条件嘛,人才容貌且不论,主要是有些文化教养,最好能懂些外文,日后也好给我当助手什么的。”

孙中山是明眼人,听完蒋介石所说的话,就知道蒋介石想娶的是她夫人的小妹宋美龄,于是转头对宋庆龄说道:“夫人,按照蒋校长的条件,我看三妹美龄挺合适,你就给他们俩做个红娘吧。”

宋庆龄很不喜欢蒋介石,要把小妹嫁给他,她打心底里不愿意,但碍于蒋介石的脸面,她没好气地对孙中山说:“小妹眼光高得很,要做红娘,还是你自己去说吧。”

孙中山只好自己给岳母写信,要她征求宋美龄自己的意见。

宋美龄看到自己的姐姐和姐夫为自己的婚事闹矛盾,很是过意不去,只好推托自己的年纪尚小,婚事以后再说。

蒋介石自从在上海福乐利医院门前看了宋美龄一眼后,就再也不能把她那风度楚楚的印象从心头抹掉。他不光倾心于她的容貌,更使他着迷的是与宋美龄结合将会给他的前程带来无限的鸿运。

为了能够获得宋美龄的芳心,蒋介石想尽了一切办法,不管军务多忙,只要一有闲暇,他就死皮赖脸地去找宋美龄,又是送花,又是送求爱信,又是送美味佳肴,又是送衣服宝石,凡是男人求爱所玩的花样,他都做到了,最终打动了宋三小姐的芳心。

可是宋家诸人除了大姐宋霭龄赞成外,其他人都极力反对,宋美龄只好求助于谭延闿这位“干哥哥”,去做她家里人的工作。

谭延闿在干妹妹的一再哀求下,只好硬着头皮首先去做宋老太太的思想工作。

宋老太太对蒋介石没有什么好感,她听到过太多有关他的传闻,在上海交易所时就名声不好,到处拈花惹草;当了总司令后又四处杀人放火。这样的人,她总认为靠不住。但是,她对谭延闿这个干儿子却十分满意,现在当了国民政府的主席还是那么谦虚,时不时的还经常来看看她这个干娘。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人不拈花惹草,对妻子情深义重,妻子过世那么久了,还是对她念念不忘,这样的男人真是世间少有。

谭延闿见到宋老太太,先是亲热地叫着干娘,两人聊些家常方面的开心话题,等到宋老太太高兴以后,他才开始聊些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事情。然后,又大肆夸赞蒋介石“年轻有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以前的不良习惯也改了许多,现在一心一意地只爱小妹一人,希望干娘能够成全他们”。

宋老太太开始并不松口,但经过谭延闿无数次的思想工作后,她终于做了一些让步。但她要谭延闿向蒋介石传达她的两个成婚条件:一是蒋介石必须要断绝与其他女人的婚姻关系,只能与她女儿一人结婚,保证爱她女儿一人;二是要受洗人教,因为宋家是一个基督教徒之家。谭延闿向蒋介石转达了宋老太太的两个条件,蒋介石满心欢喜,当即表示答应她的要求。

宋老太太有所松动后,当时宋家还有两人极力反对这桩婚事。一个是宋庆龄,她是反对小妹与蒋介石结婚态度最坚决的人,不过这时候,她因为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愤而前往苏联,不在国内。

二是宋子文,他也极力反对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为了做通他的思想工作,这次由大姐宋霭龄出面,请谭延闿再次出马去当说客。宋子文因才识过人,锋芒外露,早期初登广东政坛时,不免为国民党元老派所嫉,不被时人重视,宋子文怀才不遇,颇感苦闷。独谭延闿慧眼识俊才,力排众议,从多方面加以提携照拂,宋子文在广东的境遇从此开始好转。有此一段恩缘,宋子文视谭延闿为恩师,并相互引为知己。宋有所求,谭无不照准;谭有所言,宋无不听从。因蒋宋婚姻搁浅,谭受霭龄、美龄姐妹所托,与宋子文单独面谈。

经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蒋宋联姻,而且应允帮助美龄说服宋母。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的大华饭店举行了盛大的结婚仪式,谭延闿作为蒋、宋联姻的介绍人出席。

为“干哥哥”选婿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谭延闿是主要功臣。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重新上台,不仅恢复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而且还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两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有了更深的交往。全国“统一告成”后,国民政府重新改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改任行政

院长。两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交往更加频繁。

谭延闿的三女儿谭祥有时随谭去蒋家。谭祥又名曼怡,聪明伶俐,年轻貌美,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当过南京陆军子弟学校教员。谭辈分小、嘴巴甜,甚得蒋介石夫妇喜爱,谭延闿“经常到蒋官邸漫谈,每来必携曼怡同行”。

1930年9月,谭延闿突患脑溢血,在病中他嘱咐泪眼朦胧的干妹妹宋美龄,在青年军官中为他的三女儿谭祥择夫。谭死时刚好50出头,宋美龄为干哥哥的英年早逝痛哭流涕,发誓要不负干哥哥的临终重托。她在“英雄配美人”的原则下,着手为谭祥物色夫婿。在当时的年轻将领中,以陈诚和胡宗南最为出色,而陈诚比胡宗南小2岁,此时的军功、地位以及政治见解都比胡为优。宋美龄与蒋介石一商议,决定选择陈诚做干哥哥的女婿。蒋氏夫妇找来谭祥,征询她的意见。谭问:“现居何职?”宋美龄答道:“军长。”谭祥又问:“是哪一军?”蒋介石答道:“十八军。”谭祥表示同意。

这时陈诚与原配吴舜莲虽没有完全破裂,但已没有感情,而与上海劳动大学的陈德懿有了一定的感情,但是没有结婚。1930年12月,陈诚从日本参观秋操回国后,蒋介石和宋美龄便向陈诚正式提起了这桩婚事。为使婚事顺利,并要陈诚解除和吴舜莲的婚约,断绝与其他女人的交往。

1931年春的一天,蒋介石与宋美龄特地安排陈诚与谭祥同乘一列去上海的火车。蒋派随从副官找来了陈诚,问他原配离婚手续是否办妥。陈诚回答已办好。蒋介石就介绍他与谭祥见面,指着陈诚说:“这是百战百胜的陈诚将军。”又指着谭祥说:“这是新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谭小姐。”

其实谭祥与陈诚在武原已经认识,谭祥温文尔雅,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而陈诚个头虽小,但面目清秀,颇有一副英气勃勃的气概。两人早就心有所动,这回双方见面,相互客套一番,宋美龄从中牵线搭桥,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了解。

自此以后,双方情投意合,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这时陈诚虽忙于在江西打内战,双方难得见面,但书信往还使两颗爱慕之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1931年9月初,他俩商定“双十节”在南京结婚。

谭祥嫁给陈诚,条件是正娶,可陈诚是有妇之夫,虽然陈诚说已和吴舜莲解除婚姻,但若没个正式手续,谭祥总觉得不放心,依法也说不过去,为防日后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先把该办好的事办好再说,免得日后吃后悔药。

谭祥开门见山地对陈诚说:“你和她总得有个手续吧!可否给我看看。没有这个手续,我们的婚期只好推迟,再等一等吧。”几句话,急得陈诚团团乱转,他可不想自己美好的婚姻因此化为泡影。于是连忙给在江西十八军军部的吴舜莲的哥哥吴子漪打电话,要他赶快到南京,为他办好与其妹的离婚手续。

吴子漪是陈诚在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时的同班同学,而且又一直得到陈诚的关照,随陈诚的升迁而官越做越大,由团军需主任、师军需处长升到军军需处长,一直占据着美差肥缺,陈诚可说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又怎么敢得罪他呢?他也知道陈诚与妹妹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而妹妹又不能生育,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下,随着陈诚地位的不断升高,他们的婚姻破裂已是不可避免,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让陈诚感激自己呢,这样日后还可从陈诚那里捞到一些好处。因此到南京后,他爽快地答应回青田老家,劝妹妹与陈诚离婚。

陈诚又另托吴家的亲戚,让当地德高望重的杜志远帮忙,终于使吴舜莲同意了办离婚手续,条件是“生不能同衾,死后必须同穴”。吴舜莲不识字,便由吴子漪代写了一张《离婚协议书》,又由吴子漪代为签名盖章。这些手续办完后,谭祥又要见吴子漪,在吴当面保证以后不出问题后,谭才放心。

陈诚和谭祥正式确定婚期后,不料“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日军侵入东北,陈诚身为军人,乃决定推迟婚期,准备北上抗日。但“九·一八”事变只是局部冲突,因而陈、谭于1932年元旦在上海结婚,宋美龄作为双方介绍人,介绍了他们的恋爱情况,男方由杜志远主婚,女方由谭延闿的弟弟谭泽闿主婚,证婚人为蒋介石,婚礼热烈而隆重。

陈诚与谭祥结婚后,吴舜莲仍旧住在陈诚在青田高市的家里,照常侍奉陈的母亲,陈的母亲也仍将吴当儿媳看待,常说:“舜莲孝顺。”街坊邻里也仍把吴舜莲当成陈家媳妇。谭祥很重视名正言顺的名声,对于吴舜莲仍以陈家媳妇的名义和陈诚的母亲住在一起不怎么满意,就怂恿丈夫陈诚带她回青田老家,并将陈母接到南京,和她一起住。对于吴舜莲,陈、谭二人商定在青田县城给她盖一座洋房,让她离开高市陈家。

1935年4月,陈诚与谭祥以及他的弟弟陈敬修、弟媳庄秀慎一同回高市老家。到高市陈家后,谭祥雍容大方、和蔼可亲,邻里亲友都夸陈诚娶了个好媳妇,陈诚母亲也很满意,吴舜莲更自叹不如。过后,陈诚将母亲接到了南京,与他们住在一起,吴舜莲也离开了高市陈家,住进了陈、谭给她在青田县城所盖的小洋楼。谭祥正式取得了在陈家女主人的地位。

后来陈诚扶摇直上,成为蒋介石的“三鼎甲”之一,除了陈诚个人的军事才干外,与蒋介石、宋美龄亲自选定的这桩政治性婚姻也不无关系。

作者:许顺富 期刊:《故事族·历史版》2023年12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