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公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服务全国公安文联十三载,他妙手著文章,生动描绘世态人情,他铁肩担道义,致力弘扬公安文化。他就是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策。
2017年6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全国公安文联、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张策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公安文联主席祝春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闫继忠,公安部宣传局巡视员、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杨锦等领导,著名评论家包明德、胡平、孙晓青、李朝全、彭程、刘玉琴等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公安和社会作家代表、新闻出版界人士出席了会议。会上,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嘉宾们纵论张策文学作品,精彩纷呈、妙语连珠;评价张策对公安文化建设的贡献,全面到位、饱含深情。
自1976年正式发表作品开始,到1979年调入公安机关,再到2004年担任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至2016年10月退休,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张策始终笔耕不辍、辛勤创作,《无悔追踪》、《血色风筝》、《刑警队》、《新闻发言人》等许多公安题材文学佳作凝聚了他对公安事业始终如一的忠诚与热爱,《青花瓷》、《黄花梨》、《宣德炉》等社会题材作品虽较少涉及公安领域,却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展现出张策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和坚定的文学追求。张策曾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创作历程时说,他从二十三岁到四十八岁,仿佛一条鱼把最鲜美的一段献给了公安事业;而四十八岁到六十岁,他担任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期间,致力于扶持公安文学新人、壮大公安作家队伍,整合资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他把人生中最苍劲有力的一段献给了公安文化建设。
全国公安文联主席祝春林在研讨会上分析了公安文艺创作曾一度呈现“三散”的状况,队伍松散、文学创作的资源分散、文学创作的成果零散。全国公安文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解决“三散”的问题,建设高素质的公安文化队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祝春林主席动情地说,张策担任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期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服务员”,是一个含辛茹苦的“管家”,有他而“不觉”,没他而“不灵”。之所以“不觉”,是因为他低调、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不怕被忽视,不怕坐冷板凳,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而没他则“不灵”,如果没有他,三期公安作家培训班能顺利办成吗?如果没有他,那么多全国性的公安主题文化活动谁来组织协调、推进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公安英模的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号召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公安英模精神。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祝春林主席深有感触地说,公安战线从来不缺乏惊天地、泣鬼神的一流故事,但是与之相匹配的一流作品还不多,实现一流的表达仍然任重而道远。建设公安文化,繁荣公安文学创作,打造公安文学高峰,需要作家在公安题材这片文学热土上坚持不懈地深耕,更需要张策这样为作家创作提供坚实服务的“服务员”。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在研讨会上声称自己和张策一样都是服务作家的“服务员”。李敬泽坦言,他之前没有系统阅读张策的作品。这次看了张策创作的《青花瓷》之后,如同发现了一位“新人”,发现了一位才华横溢、有着巨大创作潜力的“新人”。他认为张策是一位艺术上非常讲究、创作技巧非常成熟的作家,他的创作成就目前还没有被文学界充分认识。他高度评价《青花瓷》在精准的叙事当中,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令人信服的、复杂的人性魅力。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能够真正触动读者的灵魂,能够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
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平在评价张策的创作时说,读小说,首先看作者的语言和叙述。张策的语言和叙述相当成熟,几乎无可挑剔,一看就知道是写了很多年的,这里有经验、有感觉、有对小说本质的深刻理解。另外,张策开辟了独特的文化视角,他的小说充满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意志的对峙,包括人和自己的对峙。读他的小说会发现,凡是可以顺着传统小说往前走的地方,凡是可以朝着传统的主题、传统的高潮、传统的结局往前发展的地方,他都没有往前走,而是转向了相反的方向。他的小说描写了各种人的存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存在,而张策对人性、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是与众不同的,是十分冷峻、犀利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策本质上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风貌有着现代派、先锋派的色彩。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评价张策的公安题材作品《新闻发言人》时说,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特别注重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张策在小说中把人的社会关系写得真实、复杂而完整。同时,张策也特别注重写出每个人物的个性在命运进程中的发展。成功的文学形象,其人物个性在小说里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李朝全说,纵观张策的公安题材创作,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追求,即正义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主题和思想力量,贯穿了张策所有的公安题材作品。
《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说,小说表现的是意蕴丰富的世界,探秘难以预知的人心、人性走向。张策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新作,延续了他对人性和命運深刻思考的特点。《青花瓷》在冷漠、幽深基调下经营着一片温暖的亮色,作者在满篇的压抑、沉重,甚至无情、冰冷的基调中努力揭示了亲情的力量与温暖、人性的善良与坚韧。这样的情感观照、人文关怀与“青花瓷”的温润、清凉、脆弱、坚硬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使得《青花瓷》的艺术成果价值连城。
刘玉琴认为,作品的深度和宽度往往显示了作者在不同领域题材间自由穿梭的灵性和机敏,也影响着作品的格局。在大千世界里屏气凝神,在历史回望中展现人性和命运的多元、多姿,张策对创作题材的延伸和突破,在不同题材的维度上刻下了不同色彩的足印,在更高的层次上彰显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张策通常会被称为公安作家,《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认为这种归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觉得张策只是一个描写警察生活的作家。事实上他读了张策的作品后,深深感到公安题材只是张策创作的一个载体。张策借助这个独特题材,深入到人的灵魂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动揭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张策作品更多的是对于人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是对于人本身的追问和关怀。
文学作品要实现其自身的独特价值,离不开审美的创造。《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对于所谓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创作而言,能否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是其能否超越行业题材局限性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张策是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识写作的,社会不公、贪污腐败、官场乱象,包括公安系统的问题都在他的笔下一一展开。比如在《新闻发言人》中,读者可以通过主人公——新闻发言人李涧峰的煎熬和纠结强烈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楚与期待,这种痛楚越强烈,作者对公安、对社会、对人性的美好期待也就越强烈。作家就是这个时代的发言人,只不过作家不是新闻发言人,而是文学发言人。作家梳理现实、解剖现实,向读者发布藏身于现实生活中的秘密。张策通过创造性塑造公安新闻发言人形象,以及与此相关的群像,从而成功地担当起公安战线文学发言人的角色。
近年来,张策以“三线工厂”为背景的五部作品中,除了《紫砂壶》之外,《宣德炉》、《黄花梨》、《玉玲珑》、《青花瓷》四篇都侧重塑造了女性形象。《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结合这四篇小说中的女性角色,畅谈了张策作品中体现的女性审美。她认为,张策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女性坚韧、内敛和顽强的生命力,她们身上的善良、担当、情义、牺牲都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
鲁迅文学院教学研究部的郭艳老师曾经执教鲁迅文学院和全国公安文联联合举办的公安作家班,对张策的作品及公安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她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的同质化、职业分工的专门化,人的本性日渐被强大的外力所遮蔽和碾压。所以,尽管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人自身的无意义感却越来越强烈。警察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在现代社会同质化的影響下,因为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有着整齐划一的高度纪律性,创作中更容易出现单一化、类型化的倾向。张策在多年的公安题材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对人物个性塑造的艺术自觉,他通过对性格迥异、人生经历丰富多样的警察人物的描写,展示出当下公安民警的情感特质和精神世界。
现任公安文联秘书长杨锦如此评价张策:他有一种不悔,是对文学的痴迷;他有一种情怀,是对公安作家的扶植;他有一种精神,是为公安文化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杨锦表示,作为张策的继任者,自己要好好向张策学习,为公安文化的发展搭好台,同时期待公安战线能够涌出现更多的像张策一样优秀的作家,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公安文化的大舞台百花齐放,绚丽多姿。
作为研讨会的联合主办方,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闫继忠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回顾了张策与出版社结缘、合作的历史。张策独立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无悔追踪》就是发表在出版社所属的《啄木鸟》杂志上的,之后他创作的大部分公安题材作品也都是由《啄木鸟》杂志首发,并由群众出版社成书出版的。闫继忠高度评价了张策严肃的创作态度,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写作技艺,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表示,出版社愿意与作家朋友们一道,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准确把握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贴近公安实际,贴近民警生活,打造出更多体现时代风貌、引领社会风尚,有高度、有风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努力推动公安文学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进军。
最后,张策表达了自己的感谢、感动和感恩。他称这次研讨会让他受益匪浅,于创作、于学习,甚至于做人来说都有茅塞顿开之感。他将认真研究,吸收各位专家、领导、同仁的意见,努力把今天的成果转变为珍贵的营养,在今后的创作中浇灌出新的、更艳丽的花朵。
(文章根据会议录音整理)
分类:文讯 作者:张璟瑜 期刊:《啄木鸟》2017年8期